当前版:05版
尧头窑火旺千年


    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现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
    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尧头陶瓷的瓮、盆、罐等主要产品用途渐失。目前,陶瓷艺人大都已六七十岁,新培养的艺人不足20人,仅存的小作坊只能视市场需求断断续续地制造少量的应时产品。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至此已届濒危,亟待抢救。
    (虎啸盘龙/图)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