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书卷多情似故人
编者按
读书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让人们丰富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读书也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只要愿意,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开设《拥抱“书”式生活》栏目,邀请基层文艺工作者讲述工作生活中与书有关的特别经历,分享有温度、有情怀的读书故事,以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该栏目将持续一个月,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王英辉
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讲,平日里,可以少些娱乐,可以缺点美食,可以疏远网络,但一定得有一本心仪的书籍相伴。
如明代于谦诗句所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将书比作多情的老友,每天从早到晚,自己和书形影不离、欢喜与共,与之对话,和其交心。这一点,我有切身体会。
上大学时,每逢周末,我总喜欢和室友结伴上街溜达。那天午后,我们几个人穿越长长的马道巷,一直漫步至火车站附近。铁路北沿有一排简易的平房,门侧悬挂着的招牌上“旧书店”三个字,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撩起布帘走进去,就像一个孩童闯进了童话王国。
高高的木架上,里三层外三层堆满了书本,就连脚下的椅子上,也码着一摞摞整理好的杂志。我的双腿迈不动了,双眼都看不过来。室友一边心不在焉地乱翻着,一边毫无耐心地嘟囔着:“咋都是旧书呀?一股霉味!”可在我看来,那是诱人的油墨香味。
最令人惊喜的是,昔日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西行漫记》《儒林外史》《人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名著,一如亲切而熟悉的故人,一个个呈现于我的面前。
我将喜欢的书一本本地挑出来,一页页地翻阅着。攀谈中得知,书店老板是河南人。最后,他以较低的价格将书卖给了我,还说:“娃爱看书,是件好事,以后要常来。”
后来,我上班了,工作之余还在坚持读书。我经常骑着自行车去经二路的教育书店“淘宝”。注定我和书有缘,碰上书店库存书籍打折促销,原定价上还有优惠价。我二话没说,赶到附近的银行,将上个月的工资悉数取出,全部用于买书。后座上、前筐内、梁架间,密密匝匝挂满了我精选出来的书。《呼兰河传》《蓝袍先生》《三言两拍资料》《曾国藩全书》等,每一本在我眼里都是宝贝,我都不忍舍弃,都不愿冷落。就这样,我宁可一个月里精打细算,吃得简单一些,也不能让这难得一遇的好书跟我擦肩而过。
那天夜里,注定是一个不眠的通宵阅读。
我的惊讶大于震撼,我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萧红的文字世界里:“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这样看似啰嗦重复的句式,却让我领悟到了别样的一份感动。那些家常式的场景,我似乎看到过;那种白描式的对话,我恍如经历过。
我深深明白,这种神奇的体会来自书籍,来自多情似故人的书卷。阅读带来的不仅是欣赏,还是放松、是愉悦,更是心灵深处的一声呐喊、一腔情结、一份引领,文学潜移默化的滋养便在此刻的悄无声息中渐渐蔓延……
直到有一天,我的文字也拥有了读者,我的书籍也进入了书店,这才真正理解了那份发自内心对书的执着和热爱,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愫。无论时光怎么流逝,环境如何变迁,都无法将这份情感与生命完全剥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