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根植深山拓富路
  通讯员 张恤民 赵书萱 本报记者 张晓强
  “你们摆放菌棒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春天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每天进棚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菌棒的长势……”4月7日,在洋县黄金峡镇中沟村的香菇生产基地,负责人屈进一边翻转摆放菌棒,一边给前来“取经”的菇农和工人叮嘱道。
  今年47岁的屈进,种植香菇已经9年了。多年的香菇种植不仅让屈进一家脱贫致富,也带动本村以及外村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生活。
  “考虑到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小孩上学也需要照顾,就想着回家找点门路。”2013年春节,屈进回到家乡创业。在和乡邻、亲戚们的交流中,他听到种植黄姜效益好的信息,便尝试种植黄姜。他以每公斤0.54元的价格购买了1500公斤种子,栽种40亩,3年后黄姜每公斤达5元,收入2万元。2017年,他种植黄姜面积达140余亩。2020年,收入达8万元。
  因为黄姜是草本植物,管理比较简单,并且3年后才能挖。2014年,屈进和妻子翟胡英看到家乡有着天然的香菇棒料,便尝试种植椴木香菇。
  经过审批,屈进种植了200多架椴木香菇。2015年8月,200多架香菇给他带来了2万元的收益。尝到甜头的屈进立即扩大种植面积,从周围村民那里收购了400多架椴木,等待来年有更好的收入。
  然而,事与愿违。“刚开始有了点收益我就想着扩产,忘记了学习种植技术,导致这一年椴木结果少、产量低。正当我愁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了解到黄家营镇有位技术员闫德艺,赶忙请他来教一些种植技术,才得以改善。”屈进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有了这次经验,屈进不定期外出交流学习,有空还在手机上观看别人分享的经验,再把这些经验用在种植的过程中。
  2017年冬天,屈进培育的香菇菌棒达800多架。本以为有了技术,来年会迎来大丰收,可谁知天公不作美,2018年快到收获时节,连续几天的降水导致土壤松动、山体滑坡,香菇生产基地又处于低洼地带,200余架菌棒要么被雨水冲走,要么泡在水里,香菇生产基地的大棚也被压倒。尽管损失惨重,但屈进从未想过放弃。雨停后,屈进立即找人帮忙重新建了大棚,培育剩下的菌棒。
  翟胡英说:“为了大棚建基地,流转的撂荒地全是蒿草和荆棘,我们平整了一个多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家的椴木香菇菌棒有3000余架,2022年香菇纯收入就有8万元。”
  从做菌种、种菌棒、下棒接香菇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人力,不仅拉动全村经济发展,还有效解决了本村群众的就业问题。“2019年的时候看到屈进种香菇收入十分可观,我也萌生了想法。在他的鼓励下,当年我培育了20架香菇菌种,香菇长出来以后,不会烘烤、没有销路,都是屈进帮我解决难题。现在每年光靠香菇我能有8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周鹏娃兴奋地说。
  中沟村村支书李定安说:“屈进不仅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还给我们村修了3条路,让我们村连接外面的道路更宽阔了。”
  走出香菇生产基地,屈进指着远处的一片地说:“你看,我现在除了香菇还继续种植黄姜100多亩、吊瓜140亩,每年光工人的工资我都要付18万元左右。现在有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会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