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大漠蔬菜“走天下”
  本报记者 鱼玉军 通讯员 田岩
  绿油油的麦芹、酸甜可口的草莓、皮薄味香的青椒、色泽艳丽的胡萝卜……冬去今春以来,任凭季节变换,榆林人的菜篮子始终满溢蔬果香。
  榆林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夏秋蔬菜生产六大优势区域之一。近年来,榆林市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努力打造大漠蔬菜百亿级农业全产业链,使其成为榆林现代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榆林大漠蔬菜走向全国,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整村推进 设施农业保障“菜篮子”
  三月的榆林气温回暖。在榆阳区芹河镇张滩村,一大片日光温室里的麦芹迎来新一茬丰收,菜农们忙着采收、分拣。
  张滩村村干部介绍,全村以村集体合作社为纽带,建起280余座大棚,通过订单生产、农超对接,年均生产各类蔬菜1400吨,总产值690万元。今年,张滩村种植麦芹85棚,每年可种植4~5茬,棚均收益6万元。
  鱼河镇是省十七运会的果蔬供应基地。为了做好保供,鱼河镇股份经济联合总社指定6块专供种植基地,其中露地种植500亩,大棚种植260座。期间采摘的新鲜果蔬,通过检验、分切、精选、储存等工序,将一车车毛菜变为一箱箱净菜,确保运动员饮食安全。2022年榆林市疫情期间,榆阳大漠蔬菜成为保障老百姓“菜篮子”的大后方,累计供应各类新鲜蔬菜800多吨,价值150多万元。
  近年来,榆阳区大力实施“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果蔬产业内部结构调整,高标准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形成了榆阳大漠蔬菜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名特优新品种并举,露地蔬菜与大棚蔬菜互补的生产格局。
  科技赋能 辣椒产业“换新颜”
  随着春暖花开,在定边县白泥井镇斌富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人们围着辣椒全自动育苗机忙碌不停,育苗台上一排排辣椒苗绿意盎然。
  “我们基地引进了补光灯、电加热器、自动喷淋系统,用新设备和新材料控制育苗棚的湿度、温度,保证我们的辣椒种苗不受极端天气影响。”合作社理事长赵喜斌说。
  科技赋能,让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种苗繁育工作一下子变得省时省力省工,让规模化生产更加便利,让定边的辣椒产业换“新颜”。
  定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韩义乐介绍,近年来,定边县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种苗统繁统供、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支持蔬菜种苗集约化繁育基地建设。该县以白泥井镇两个工厂化育苗中心为引领,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10多处,引进全自动化育苗一体机13套。目前,定边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万亩以上、总产量25万吨以上,产值超过7亿元。全县有烘干蔬菜生产厂1家、速冻蔬菜生产厂1家、辣椒腌制厂2家;有辣椒经营主体150余家,蔬菜经纪人500多人。
  全程机械化 胡萝卜也能创品牌
  不负农时不负春。同样是榆林大漠蔬菜的主产区,靖边县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靖边县东坑镇的雨禾专业合作社千亩胡萝卜种植基地,数台胡萝卜一体化播种机正紧张而有序地开展作业。
  “起垄、播种、压膜一次完成,后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无人机喷药、机械化采收,我们的胡萝卜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配套胡萝卜清洗、包装、冷链贮运,胡萝卜全产业链体系也初步形成。”合作社理事长苗慧平介绍。
  靖边县东坑镇从2008年开始发展胡萝卜产业,由小到大,一步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农户决策难、生产技术难、投入资金难、产品销售难”的四大难题。以胡萝卜产品为主导,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加大投入力度、拓宽产品渠道、稳固提高收益,最终成就了“靖边胡萝卜”拳头产品。
  靖边胡萝卜远销武汉、南京等地,同时出口越南、韩国等国家。2022年,靖边县胡萝卜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以上。仅胡萝卜年产量就达50万吨以上、年产值10亿元以上。2023年1月,靖边县东坑镇胡萝卜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靖边胡萝卜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生态原产地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榆林市立足实际,不断加快大漠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榆林蔬菜呈现出育苗能力明显提升、基地建设稳步扩大、科技含量显著增强、质量品牌优势显现、市场体系不断健全的良好局面。
  榆林市委农办主任、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君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榆林市蔬菜产业逐步形成一线两岸“人”字型发展布局,即以长城沿线和无定河两岸为重点,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让蔬菜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120万吨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亿元。榆林蔬菜产业用不到十分之一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拿回了榆林三分之一的农作物产量,实现了榆林四分之一的农作物产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