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院虽小 幸福“加码”
铜川市乡村文艺小院搭起乡村文化舞台
    古朴雅致的文学小院。

    文学小院里,翟友民(右)和齐斌正在讨论书法作品。

    戏曲小院内,李世选(右)正在表演秦腔。

    陈小玲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表演道具。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鼓弦响奏秦韵四起,执笔挥毫墨香氤氲……
  在铜川,这样的场景正在乡村文艺小院不断上演。
  一方小院,让鲜活的文化艺术根植乡村,深入群众。有了这样的院子,群众在农闲时,怡情有去处,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的魅力。
  1  “艺”接乡土
  3月2日,吃完晌午饭,翟友民便去村里的文学小院练书法。沿着村道一路往东,一片翠竹掩映间,清雅古朴的小院令人耳目一新。推门进去,小院负责人齐斌正在院内整理图书。
  “过来了,正想跟你说呢,这几天市里的书法家要来给咱指导。”见到翟友民,齐斌赶紧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那好嘛,让专家来指出问题,我也好继续学习提高。”一听老师要来,翟友民心里乐呵呵的。
  66岁的翟友民是铜川市印台区印台街道印台村人,素来爱好书法,会写毛笔字,是村里公认的“能人”。谁家办红白喜事,对联、礼簿全由他一手操办。对翟友民来说,书法在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农闲时他在家里练,下地干活时,他也要趁着休息的空档拾根木棍在地上练。
  “咱是个农民,拿锄把的手,咋能拿得好笔杆子?写着自娱自乐罢了。”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以前翟友民常常缺乏自信。但这一状况随着去年铜川市乡村文艺小院的建设而发生了转变。
  2022年5月,为不断凝聚文艺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铜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通过深入调研走访,出台《铜川市乡村文艺小院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乡村文艺小院。
  同年11月,印台村的乡村文学小院正式通过验收。小院建成后,吸引了来自印台区、王益区的众多文学爱好者来此诵读文学经典、交流心得感悟。小院还设置了图书借阅室、书画创作室等。
  从那以后,翟友民就成了小院的常客。一有时间他就到小院里练书法、参加读书会。“这里安静,看书练字也能静下心来。听老师们读名著,还能提高文化素养。”每每提及文学小院,翟友民都赞不绝口。
  对于小院的发展,负责人齐斌早有打算:“先把专家和群众请进来,培养更多骨干,然后走出小院播撒文艺种子。这样有进有出,小院才能持续发展。”
  齐斌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铜川市印台区文联的认可与支持。“我们将不断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借助文艺小院这一平台,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参与进来,让文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铜川市印台区文联主席高雪艳说。
  2 “艺”象万千
  在铜川市宜君县彭镇东村,提及秦腔,总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李世选。
  “我自小就爱秦腔,退休后在县里组建了自乐班,后来又成立了戏剧协会,开始承担‘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的活动……”3月1日,提及与秦腔的渊源,李世选边收拾演出设备边说。
  在长期的下乡演出中,李世选发现乡村戏迷众多,但无人组织,缺少专业指导和展示平台,于是便盘算着回到农村弘扬秦腔文化。这一想法刚好与铜川市乡村文艺小院的创建相契合。
  有了政策支持,李世选底气更足了。在铜川市和宜君县文联的帮助下,他开始置办设备,装修小院,召集戏曲爱好者集中学习,组织戏剧协会会员前来培训指导。那段时间,李世选的小院里人来人往。
  2022年8月,李世选在村里的乡村大舞台组织了一场汇报表演。演出那天,观众坐得满满当当。台上演员神采飞扬,台下观众兴致勃勃。
  三个月后,经过专家组实地查看、严格打分,分布于铜川市5个县(区),涉及文学、民俗、戏剧、音乐等8个艺术门类的10个乡村文艺小院通过验收。其中,李世选的乡村戏剧小院获得了最高评分。
  这些乡村文艺小院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挖掘地域特色,既为文艺爱好者提供了“练兵之地”,也成了村民的“文化之家”。
  每月15日,铜川市印台区阿庄镇汉寨村的乡村书画小院都会如期热闹起来。屋中的长案前围满了人。一人一笔一番勾勒,山水花鸟跃然纸上,引得阵阵喝彩。一幅幅书画作品的创作过程皆被拍摄记录下来,发布在微信群、公众号上,供更多的书画爱好者交流学习。
  3 “艺”耀乡村
  “这是我用奶粉罐制作的红灯,舞台灯光一照就会反光,可以模拟灯光的效果……”3月1日,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周家村的乡村曲艺小院,负责人陈小玲说起自己亲手制作的演出道具,滔滔不绝。
  自2013年开始,陈小玲就经常参与王益区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从剧本创作到道具制作,每一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爱表演就不能怕吃苦,任何细节都要努力去做好。”靠着这份认真与热爱,陈小玲在曲艺表演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近十年。
  翻开陈小玲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略微泛黄的纸张上写得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创作的独角戏、情景剧、快板等。“文艺创作得接地气,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的作品才算好作品。”因此,她不断地在表演形式上和内容创作上下功夫。陈小玲还组建了青苹果曲艺小品队,依托政府文化下乡活动,将优秀作品送到群众家门口。
  “秋丰十月果蔬香,五谷丰登粮满仓,党的二十大喜讯传四方,利民的政策民盼望……”春日午后,曲艺小院里,村民围坐,陈小玲正在表演快板《二十大精神指航向》。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表演赢得现场村民掌声连连。
  自从乡村曲艺小院挂牌后,陈小玲便觉得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曲艺小院激励着我去创作更多接地气的好作品,带动更多村民一起用文艺形式去歌颂我们的新时代,讲好村民的幸福故事。”
  周家村二组村民孙亚云在陈小玲的带领下也开始尝试着唱秦腔、演小品。她说:“原来只顾着忙家里的事,每天围着老人孩子转。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没事就来小院坐坐,大伙一起学习提高,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
  如今在铜川,乡村文艺小院成了群众精神文化的“加油站”,不断辐射带动着更多人走近文学艺术,感受文化魅力。
  “这10个小院的建成投用只是我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次初步尝试。”铜川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晓军称,铜川市文联将每年在全市建设10个乡村文艺小院,连续5年共建设50个,为打通文艺为民、文化润心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让文艺星火在广袤乡村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