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田变大田,美!
——彬州市韩家镇农田综合开发治理项目侧记
  王琦
  3月16日,彬州大地被春雪染白。韩家镇枣林村72岁的张金生和同村5位老伙计一早便来到村里的高标准农田查看墒情。田成方地成块,方圆几公里整齐划一,一眼望不到边。不知谁先问了句:“小田变大田,美不美?”几人异口同声:“美!”
  他们脚下这片田,正是韩家镇从去年6月份实施的韩家镇农田综合开发治理项目之一。整体项目涉及枣林村、店子头村、席家店村。通过综合治理开发,该镇将新增耕地530亩,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个档次,亩均增产100公斤,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30%。
  “前几天,镇上组织施了农家肥和有机肥,又下了这场及时雪,咱村这土地更旺了。”有人对着张金生“打趣”道:“老张,你看这3米宽的生产路,玉米收割机能跑得开不?”
  去年玉米收获季,张金生急得团团转。他家的4亩地分散在3个地块,路窄、地台高、地块小,农机手看完地形怕翻车,不敢下地。张金生只好雇了几位村民以每亩100元的价格将玉米带壳搬回家,和老伴两人剥了两天一夜,累得腰酸背疼,头晕眼花。同样是花100元,看着别人家用收割机几个小时就收完玉米,还不带壳。老张摇摇头说:“实在不行,听娃们的话,明年把地承包出去算了。”
  今年51岁的马会儒,当农机手已有12个年头,村里的地块他再熟悉不过,路难走、地不平、三角地,还有采空区。犁不好犁,旋不好旋,不好调头,关键是费油。去年,他给村里人犁地,没想到地里有树根,把犁铧当场拉坏了,不但损失了200元,还耽搁了一下午的时间。
  如此种种,因土地裂缝、塌陷、不便耕作等原因,造成群众“地薄收入更薄”的问题,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难题。韩家镇党委书记连刚告诉笔者,他们从如何实现“得指标、得面积、得收益、得民心、得稳定”等方面下功夫,积极走访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等项目资金,推动矿山生态恢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融合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镇上为了高效推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以农民为主体,每个村组选定村民代表参与监督。
  “现在小田合大田了,你的地还往外承包不?”马会儒笑着问张金生。老张脸上笑出了褶子,他拍着马会儒的肩膀说:“我的4亩地从原来的3个台面整平成1个台面,方方正正、平平整整。今后,我也可以当个甩手掌柜了。不然,我也承包些地,把娃们都叫回来,咱也来个科学种田。”
  听了这番话,大家笑着点头认同。枣林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民说:“原来闲置的宅基地、撂荒地、老果园,这次统一完成平整工作。地里铺设水管,再过一两年,产量还要翻番。”据了解,枣林村按照镇上“一户一块田”的原则,将土地分配到户。同时,对外出务工无耕种意愿的群众的耕地,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统一流转,采取种粮大户或农业公司托管等方式进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
  马会儒已经摩拳擦掌了。他之前承包了20亩地,这次盘算着再承包30亩地,再添件农机具。他说:“现在地整平了,分散在各处的地合成一块田,再加上配套设施齐备,更好耕种了。虽然流转费提高了,但每亩地产量要比原来增产100公斤到150公斤,咱多种取利嘛!”
  “截至目前,全镇已平整土地约8600亩,还有1500亩地待麦收后进行整治。项目建成后,每亩以增加产值300元计算,全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60万元。”韩家镇党委书记连刚表示,争取3月底将已平整的土地分到户,保障村民4月份顺利播种。同时,镇上还在积极对接龙头企业,通过集成化技术、市场化运营、社会化服务,实现提产能、提单产、提效益,让韩家镇的田地成为群众致富的“吨良田”。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