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全力绘就农业强省建设的精彩画卷
——陕西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陕西日报记者 苗雨蒙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陕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把农业强省建设这幅画卷勾勒清晰、描绘生动,精彩展现。
  新蓝图鼓舞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围绕全国两会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陕西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拼搏实干,着力推动全国两会精神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落实党中央“三农”政策,在奋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上,陕西步伐正健、足音铿锵。
  产业提振:做强特色现代农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群众要致富,产业是支柱。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3月17日,在武功县的京东物流陕西智能供应链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开动叉车,将一箱箱水果整齐送到车间外停靠的物流大货车上。堆积如山的包装箱里装满产自西北的特色水果。
  270公里之外,秦巴山区深处的旬阳市,当地人司空见惯的拐枣、食用菌等“土特产”,已经衍生成拐枣醋、拐枣酒、富硒木耳等深加工产品,良好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受益于此,当地许多农民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门口的富硒食品加工企业就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靖边土豆、洛川苹果、周至猕猴桃、富平柿饼……都是享誉全国的县域特色农产品。其他地方也因地制宜、激发潜力,擦亮‘土货招牌’,打造‘一县一品’。”谈起以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西安建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刘勇说。
  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铜川市耀州区锦阳路街道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春平一回到村里就来到苹果基地查看情况。水峪村苹果种植面积达1330亩,“水峪塬”牌苹果目前已成为铜川市特色品牌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果蔬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杨春平表示,下一步他将带领水峪村村民继续发展苹果特色产业,同时打造千吨果库、连栋温室樱桃大棚等“延链项目”,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空间衔接、相互支撑,又相对独立运行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因此,要更加注重以发展县域经济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日,在旬阳市郊区的老龙沟功能新材料产业园,旬阳领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刚刚投入运行的车间里,巨大的双锥干燥机发出轰鸣之声。
  “我们正在赶一个6000吨吸附分离材料的订单。目前订单已排到5月。”企业负责人邓茂盛说。
  订单旺、生产忙……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由村里60多户手工挂面加工户筹资兴建的空心挂面及农副产品展销中心里,老师傅们正在赶制面条。去年11月至今,除春节假期外,合作社一直在满负荷生产,40多人轮班倒,上半年的订单已经排满。
  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陕西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县域经济总量扩规模上水平,为稳经济、稳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汉中市市长张烨表示,下一步,汉中市将持续培育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园区,不断提升城乡发展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综合承载力。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凝聚合力:激活乡村“人才引擎”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陕西紧盯农村发展薄弱环节,打造过硬“三农”干部队伍,育好用好本土人才,因地制宜引进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让更多人才扎根农村、安心发展、服务三秦。
  3月15日,宝鸡市凤翔区柳林镇南六冢村村民田建荣正和合作社的姐妹们抓紧赶制刺绣产品。从“指尖技艺”到“指尖效益”,田建荣的手艺离不开凤翔区农业农村局开展的高素质农民继续教育专题培训。培训班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包括管理、营销、电商等,还有专业老师帮忙对接销售渠道。如今,田建荣的合作社不仅越办越好,还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为把更多乡土工匠变成产业带头人,凤翔区农业农村部门立足粮油、苹果、刺绣、泥塑、剪纸等当地特色产业,建立完善培训体系,开展科技指导,提供项目及资金支持,提升当地群众致富能力。全区认定高素质农民2422人,累计培育乡村人才43.9万人次,助农增收8.94亿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特别是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陕西的乡村人口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表示,培养基层骨干人才,深化全民参与乡村治理,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是当务之急。
  “我们希望通过强化农民发展意识与技能,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人才并加以培养,也希望农村产业发展起来后,能吸引更多能人回乡,助推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礼泉县袁家村党总支书记郭占武说。
  稳产保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强耕地保护,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青山表示。
  日前,陕西2023年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位于杨凌示范区的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举办。据了解,陕西2023年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预计可新增粮食产能4500万公斤。
  要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一大关键。如何持续稳产保供,全力守护好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
  全国政协委员、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认为:“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是我们端牢自己饭碗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立足陕西实际,牢牢守住耕地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坚决杜绝‘占补平衡’中以次充好的问题,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确保粮食和农副产品供给的同时,还要紧紧扣住耕地保护这个核心。”农田土壤修复是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朱晓丽一直关注的问题,“农田土壤修复不只是治理污染,还要在治理后提升土壤的生产能力,让它成为老百姓的‘饭碗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