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州:乡村振兴路上打好特色产业牌
    大商塬村马铃薯种植基地。

    李云鹏(左一)正在种植马铃薯。

    村民正在将菌棒装车。

    李河滩村中药材收购户代建伟挑选中药材。

  靳天龙 文/图
  “今年政府不仅免费发马铃薯种子,还给地膜和专用肥料,我们只需种到地里,收获的时候政府还组织上门来收购。”3月16日,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大商塬村三组村民李云鹏感慨党的好政策,“我今年种了2亩多马铃薯,预计收入能超过1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商州区委、区政府围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两改两转三促进”“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专项行动为重点,全面深化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服务功能,使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开发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产业效益稳步提高,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1 “薯”光产业促振兴
  又是一年春耕时。连日来,在312国道沿线的大商塬村,田间山头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群众趁着晴好天气种植马铃薯,播下丰收的种子。
  “以前不盖地膜不施肥,一亩地才收1000多斤,现在国家惠农政策真好,区农业农村局给我们提供新品种‘荷兰15’,还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施上肥盖上地膜,亩产能达4000多斤。”李云鹏说。
  马铃薯作为大商塬村主导产业,依靠传统方式种植马铃薯,受限于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增产技术等条件制约,马铃薯产量低、质量差,一亩地基本挣不了多少钱,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和收益也越来越低。自从实施了马铃薯与玉米大豆套种后,通过精细化耕作,把马铃薯品质提了上去,成本降了下来,实现了一块土地、全年丰产、多项收益,群众的收益从以前的2000元提高到了4000多元。目前,大商塬村种植地膜马铃薯200多亩,其中示范点100亩。
  “为确保农业稳产增产、群众稳步增收,逐年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我们采取统一提供种源、统一技术流程、统一质量把控、统一价格回购,不断提高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商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建芳说。
  据了解,牧护关镇立足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突出壮大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布局,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牧护关镇种植地膜马铃薯面积约1.2万亩,其中示范基地1000余亩,主要分布在312国道、101省道以及洛洪路沿线18个村(社区)。
  今年以来,商州区以马铃薯播种为契机,把抓好春耕生产作为全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重要节点,提出了扩大播种面积、确保应种尽种,落实关键技术、提升播种质量,夯实各级责任、推进工作落实等具体措施,号召全区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打好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春耕生产攻坚战,掀起春耕生产高潮。目前,全区春耕生产正从川道向山区依次拉开。
  2 向特色农业进“菌”
  初春秦岭,绿意盎然。一座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分布在秦岭山中。在牧护关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务工群众正在忙碌地工作。
  “商州区恒兴圆农业能源科技公司食用菌基地就建在我们村,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方便照看老人和孩子,一天能挣一百多元钱。”牧护关镇秦岭村三组村民陈园园一边装着菌包,一边高兴地说。
  牧护关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是在牧护关镇食用菌基地灾后重建项目基础上再巩固再提升,依托牧护关独特的高海拔气候,以反季节食用菌种植为主,在西沟村、香铺村、秦茂村、秦关村、秦岭村、秦政村6个行政村占地约1200亩,园区内培育经营主体20家,种植户70家,吸引浙江、河南等地客商16家。
  “以前的传统大棚使用两三年就要翻修,新修建的大棚采用钢结构、水泥地桩,配套设施齐全,使用寿命可达十年以上。”香铺村党支部书记王贤哲说,“政府新修建的大棚投入给村集体经济,村里有自主发展,也有租赁给企业和合作社,以此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现在人均收入达13301元。”
  目前,香铺村已成功培育反季节食用菌种植、光伏产业、淡水鱼养殖。为持续构建香铺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自去年以来,在帮扶单位省委办公厅的协调下,争取退耕还林项目340亩,计划三年内投资54万元,利用边坡闲散林地种植连翘383.8亩,争取40万资金发展高山蔬菜种植。今年实施新疆雪莲在秦岭高海拔区域野外抚育试点及大棚育苗试点,争取到2024年,申请香铺村迷魂阵区域为科研试点基地。
  “目前全区食用菌有1亿多袋,为减少食用菌废旧菌袋对环境的污染,在大荆镇、北宽坪镇、腰市镇新建了4家废旧菌袋回收加工企业,利用废旧菌袋生产有机肥,实现了变废为宝。”商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牛小兵说。
  近年来,商州区稳步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逐年扩大,种类不断丰富。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商州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食用菌种类由最初的香菇、平菇扩展到如今的木耳、杏鲍菇、白玉菇、绣球菌、真姬菇、茶树菇、竹笋菇等10多个种类。商州区不断提升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加企业效益,目前已打造出了“商洛蓝”“菇蟒岭”“秦麓山珍”等多个食用菌品牌。
  3 振兴路上“果”飘香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有了产业支撑,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民才有奔头。”谈及闫坪村樱桃产业的发展,三岔河镇闫坪村村委会主任张利平开门见山地说,对于只有461户1560人的闫坪村来说,栽植樱桃的效益很直接,新品种每棵树挂果约10斤,每斤售价20元以上,每亩地67棵树,亩均可收入上万元。
  据介绍,闫坪村樱桃示范园由中央衔接资金和苏陕协作资金投资建设,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经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樱桃课题组、商州区林特产业发展中心为技术支撑,选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特性的马哈利CDR-1砧木,开展欧洲鲜食、加工用樱桃的一系列实验示范工作。
  樱桃是商州区谋划的沟域经济之一。三岔河镇以优质大果型、耐储运为基本目标,针对性地选择6个鲜食樱桃新品种,特别是中、晚熟樱桃新品种的试验示范。
  “开展大樱桃实验示范田采摘体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的效果。我们以示范园为基地,面向商州,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素质樱桃栽植大户。辐射带动全域樱桃产业带高标准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商州区林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建军说。
  在三岔河镇沿线,大部分樱桃都是传统的主干疏层形和开心形栽培,树高、枝长、光照差。而科学栽植的纺锤式、V字形和篱壁式三种栽培模式,具有粮果兼种、提高效益的优点。
  “我镇突出樱桃产业,打造农旅樱谷,以传统樱桃产业为基础,建设全流域樱桃产业带,在坡塬、平地、庭院全面栽植樱桃,合理配置早、中、晚品种,科学布局设施大棚、盆栽区域,延长采摘时间,提升产业收入。”商州区三岔河镇镇长孙为艳说。
  “目前,全区水果种植面积3.604万亩,产量1.909万吨,产值10883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组建专家技术团队,拓宽产品营销渠道。”王建军介绍。
  4 用心做好“药”文章
  李河滩村的群众靠种植药材致富了,但谁都忘不了一个人——唐改明。
  家住商州区夜村镇李河滩村三组的唐改明,被当地村民称为“黄芩之父”。1981年,他在附近山上采集野生黄芩种子开始试验,1983年培育成功。有了成功的经验,1998年他又从周围山上采集40多苗野生柴胡,进行人工栽培,从此,村民纷纷效仿。“我和中药材打交道42年了,现在家里13亩药材交给儿子管理,如今年龄大了,干不动体力活,就在街道开了一家售卖种子农药的店铺。”唐改明说。
  发展中药材,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而且还带动了收购、加工、劳务等服务。在李河滩村中药材收购点,今年54岁的代建伟说:“我从2012年开始收购药材,从两轮摩托、三轮摩托车走村串巷收购,到2021年买了一辆小货车。收购黄芩和柴胡,一年下来能收入七八万元。”
  据夜村镇李河滩村监委会主任贾章存介绍,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河滩村全面实施“药材兴村”战略,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群众收入明显增加,通过狠抓千亩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使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900亩,成为全区闻名的中药材产业村。目前,黄芩、柴胡种植面积分别为1100亩、800亩。2022年,全村中药材总量达300多吨,中药材产值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82元。
  李河滩村精做“药”文章,只是夜村镇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夜村镇2022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6万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45%,其中,今年已播种中药材0.56万亩,荒坡栽植连翘0.2万亩。全镇主要中药材品种有丹皮、黄芩、柴胡、桔梗、丹参、板蓝根、连翘、金银花、苍术、黄姜、天麻、猪苓等,已形成以古路峪(黄芩等)、高桥(丹皮等)、李河滩(柴胡等)三个中药材专业村,区域内已形成了万亩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全镇31个村发展中药材产业。
  “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25.42万亩,中药材产量达11.237万吨,产值156421万元,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87532万元。”王建军说。
  商州区将继续抢抓机遇、担当实干,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坚持走产业“特”“优”路线,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以产业振兴赋能乡村振兴,持续书写商州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