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菌棒“出海”
    工人正在将菌棒装车。

    王小红正在将菌棒上架。

  本报记者 靳天龙 文/图
  “嘀嘀…嘀嘀……”2月17日,在商洛市洛南县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仓库旁,工人驾驶叉车将已打包好的菌棒依次装上货车。“这批菌棒准备出口国外,先送到青岛港,随后搭乘货轮抵达韩国平泽港。”站在一旁的叶青山,是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
  “咱这现在是西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智慧工厂。目前,80%的产品销往国外,从韩国、日本到德国、美国、西班牙,因为质量过硬,在国外口碑很好。”在带记者走访过程中,叶青山不止一次提到这一点。
  记者了解到,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项目是洛南县委、县政府按照“产加销一体、农科贸结合”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的具有科研、生产、培训、示范、销售5大功能的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是该县苏陕扶贫协作重点项目。
  初春时节,室外依然有些寒冷。厂房内,机械轰隆隆运转,工人们有序忙碌。“每天基本要上20多架,每架304个菌棒,最多的时候一天能上30多架,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在菌棒上架工位,王小红告诉记者。
  今年47岁的王小红是洛南县永丰镇赵川村村民,之前和丈夫一直在北京打工。这两年,由于孩子要上学,王小红和丈夫回到老家,经村委会牵线搭桥来到岭南生物示范园工作。“每天骑电动车20多分钟就到园区,不仅有活干,还能兼顾家庭,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王小红说。
  走进制袋车间,几名工人正娴熟地将自动制袋机“吐”出的一个个菌棒整齐码放到灭菌架子上。“自动制袋可快了,每台机子1分钟可生产12个菌棒。”一名工人介绍,制袋完成后,菌棒将被送到高压灭菌仓进行高温灭菌,经智能降温后再进行接种、刺孔,随后再送进培育车间进行“孵化”。
  “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操作是我们的亮点。”叶青山介绍,他们与国内一流食用菌龙头企业联手,实现食用菌菌袋生产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刺孔到培育等环节的全程自动化。
  “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可以实现菌种的统一采购以及培育过程中温度、光照、湿度等要素的精准把控,再加上高标准的灭菌流程,菌棒感染率接近零,出菇产量及品质也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叶青山说。目前,岭南生物科技产业示范园已收获国内外市场1500万袋菌棒的预订合同,累计向国外发货44万袋。
  据了解,2022年,洛南县从事食用 菌 产业 农 户3320户,从业人员达8100人。全县累计发展食用菌新型经营主体70个,食用菌栽培大户152户;建设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农业产业基地35个,建成年产2000万袋专业化菌包生产智慧工厂一个,配制“百万袋模式”专业化菌包生产线4条,修建冷库51座。
  2022年,商洛市发展食用菌代料栽培4.55亿袋、鲜品产量46万吨,实现综合产值82亿元,同比增长17.3%、20.4%和36.7%,食用菌产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