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传统手艺火
祝红民(左一)和儿女在串豆腐干。
本报记者 靳天龙 文/图
在洛南县洛源镇农林村,村民祝红民20多年来,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手工制作当地特产豆腐干。他家生产的豆腐干品质好,吸引了广大顾客慕名上门求购,产品供不应求。
2月1日凌晨,在作坊里,祝红民和妻子任雪玲已经开始忙碌了。开火烧水,把前一天下午泡好的黄豆在打浆机里打成浆,对浆汁进行去沫过滤,并在大锅里熬煮,揭两张豆腐皮后,再把锅里的豆浆转到大缸里,用浆水把豆浆点化成豆腐脑,等做完这些工序往往已经到了凌晨3时。经常在祝红民家里干活的3名工人这时也来到作坊,任雪玲和她们一起紧张忙碌地开始包豆腐干。
包好的豆腐干经过重压,一块块豆腐干就成型了。天气晴朗的时候,成型的豆腐干直接放入卤水中熬煮,在阳光下晾晒至金黄色,将豆腐干穿成一串,按串售卖。遇到雨雪天,祝红民就开启烘箱,将成型的豆腐干在烘箱中烤至金黄色,再放入卤水锅中熬煮后,穿串销售。
“每天下午四五点把豆子泡好,晚上一点左右起来打豆子,然后烧水杀沫,烧成豆浆,再用浆水点成豆腐脑的样子,最后用布一个个包裹成小小的豆腐干。”祝红民一边忙活着,一边说着手工制作豆腐干过程。对于制作豆腐干工艺的复杂、麻烦和辛苦,祝红民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
多年来,除了给作坊添置了一台打浆机以外,祝红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风味的豆腐干。他家的生产规模小,平时每天保持50公斤黄豆100多串的生产量。进入腊月,生产量增加一倍多,每天能达200多串。由于手工制作豆腐干产量相对较少,顾客都是通过微信或电话提前预订。
祝红民自小家里贫穷,又先后经历失火、父亲去世等变故,但他和妻子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辛勤操劳。如今的祝红民,家里盖了新房,儿女也相继长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虽然手工制作豆腐干很辛苦,但很多亲戚朋友和顾客都喜欢吃,经常打电话购买。”谈到以后的打算,祝红民说,“我会坚持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吃到手工豆腐干。”
本报记者 靳天龙 文/图
在洛南县洛源镇农林村,村民祝红民20多年来,始终坚持用传统技艺,手工制作当地特产豆腐干。他家生产的豆腐干品质好,吸引了广大顾客慕名上门求购,产品供不应求。
2月1日凌晨,在作坊里,祝红民和妻子任雪玲已经开始忙碌了。开火烧水,把前一天下午泡好的黄豆在打浆机里打成浆,对浆汁进行去沫过滤,并在大锅里熬煮,揭两张豆腐皮后,再把锅里的豆浆转到大缸里,用浆水把豆浆点化成豆腐脑,等做完这些工序往往已经到了凌晨3时。经常在祝红民家里干活的3名工人这时也来到作坊,任雪玲和她们一起紧张忙碌地开始包豆腐干。
包好的豆腐干经过重压,一块块豆腐干就成型了。天气晴朗的时候,成型的豆腐干直接放入卤水中熬煮,在阳光下晾晒至金黄色,将豆腐干穿成一串,按串售卖。遇到雨雪天,祝红民就开启烘箱,将成型的豆腐干在烘箱中烤至金黄色,再放入卤水锅中熬煮后,穿串销售。
“每天下午四五点把豆子泡好,晚上一点左右起来打豆子,然后烧水杀沫,烧成豆浆,再用浆水点成豆腐脑的样子,最后用布一个个包裹成小小的豆腐干。”祝红民一边忙活着,一边说着手工制作豆腐干过程。对于制作豆腐干工艺的复杂、麻烦和辛苦,祝红民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
多年来,除了给作坊添置了一台打浆机以外,祝红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传统风味的豆腐干。他家的生产规模小,平时每天保持50公斤黄豆100多串的生产量。进入腊月,生产量增加一倍多,每天能达200多串。由于手工制作豆腐干产量相对较少,顾客都是通过微信或电话提前预订。
祝红民自小家里贫穷,又先后经历失火、父亲去世等变故,但他和妻子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更加辛勤操劳。如今的祝红民,家里盖了新房,儿女也相继长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虽然手工制作豆腐干很辛苦,但很多亲戚朋友和顾客都喜欢吃,经常打电话购买。”谈到以后的打算,祝红民说,“我会坚持把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吃到手工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