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安塞腰鼓:“打”出新的精气神
安塞腰鼓表演气势磅礴,热闹喜庆。
安塞腰鼓进校园。(资料图)
王永军正在制作腰鼓。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1月10日上午,一阵阵腰鼓声打破了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坬虎湾村的寂静。虽是寒冬腊月,但是村民们热情不减。在山峁上,他们用跑、跳、扭、转、蹬,演绎着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豪迈粗犷和刚劲奔放。阵阵鼓声回响山涧,预示着农历新年即将到来,陕北人民的憨厚朴实、开朗乐观尽收眼底。
1 历史
《诗经》曾曰:“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安塞腰鼓正是古代战争的产物。据专家考证,安塞腰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代变迁,安塞腰鼓从战场转入民间,并结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逐步发展,形成有行进鼓、广场鼓、舞台鼓和山地鼓等不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1986年春天,近千人组成的安塞腰鼓队参加了中国和日本合拍的大型电视艺术片《黄河》拍摄;同年12月,安塞腰鼓在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获最高奖。安塞腰鼓还参加了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表演、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表演和香港回归庆典等重大活动,参加了50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受到了广泛赞誉,被誉为“欢庆腰鼓”,安塞也被称为“腰鼓之乡”。
2 传承
2008年,安塞区将安塞腰鼓列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兴趣、增加技能、增强体质、锤炼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王勇是延安保小红军小学的体育老师,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习打腰鼓。他教学生打腰鼓,更是得心应手。“学校现有2900多名学生,其中2400多名学生都会打腰鼓的基本动作。”王勇说,腰鼓进校园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促进学生锻炼了身体。
近年来,安塞区各级组织高度重视腰鼓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逐年举办培训班,老中青三代艺人实行“传、帮、带”艺术交流学习,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一批批腰鼓手走出大山,出国教学者也为数不少。两人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两人被中国文联命名为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
同时,为了保护和传承安塞腰鼓,安塞区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民间艺术普查。以“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人”的方式,全区共普查登记民间艺术人才8868人,其中腰鼓人才6000余人;先后举办了20多期安塞腰鼓培训班,培训500多人;加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申报。目前,全区有1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被认定为省级传承人,3人为市级传承人。为加大原生态腰鼓文化保护力度,安塞区将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4个镇(街道)确定为腰鼓艺术培训基地;支持腰鼓传承人设立传习所,开展保护工作。
3 发展
2000年,安塞区以腰鼓为龙头的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一批文化民俗户走向市场,设立固定的民间艺术演艺场所和文化产品销售点,供参观者学习购买;通过注册安塞腰鼓商标,全力打造以腰鼓为龙头,以农民画、剪纸和民歌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艺术品牌,吸引了全国和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前往参观。与此同时,民间艺术团体也精心打造地方特色节目,编排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和大型陕北风情歌舞《庄稼人》,社会反响好,经济效益颇丰。
“在安塞,基本上人人都会打腰鼓。打腰鼓的人要具备‘身体好、技术好、人品好’的基本条件。安塞腰鼓就是要打出猛劲、狠劲、能劲及虎劲。”安塞腰鼓老鼓手曹元亮说。
2018年,安塞区举办了“鼓舞安塞”大型鼓文化艺术展演、安塞校园腰鼓大赛、“鼓乡大舞台”系列文化演出、冯家营腰鼓文化村“安塞腰鼓”常态化演出等活动。目前,安塞区先后举办了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陕北过大年”全国摄影大赛、大型山地腰鼓拍摄活动;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安塞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安塞腰鼓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和传承。
在安塞区冯家营村,村里的鼓手有246名,是“腰鼓专业村”,也是以观看腰鼓表演为主的“民俗文化村”。村民周志战就是靠打腰鼓脱贫致富的。他说:“我经常外出打腰鼓,有时还做腰鼓教练,平均每月能挣3000元到5000元。2022年5月至10月,我一直在村‘千人腰鼓场’打腰鼓,挣了4万元,这还不算我在延安当教练教腰鼓的收入。”
52岁的村民王永军则是靠制作腰鼓发家致富的。王永军是个“多面手”,既会吹唢呐又会制作腰鼓,他一年能制作2000余个腰鼓。“从1998年起制作腰鼓至今,我制作的腰鼓远销山西、山东、北京等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欢。现在,我就希望有年轻人跟着我学习腰鼓的制作技术,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王永军说。作为安塞腰鼓制作传承人,王永军制作的腰鼓还被录入延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注入新的精神与活力下,安塞腰鼓所形成的文化产业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走得更远。”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石仲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