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非遗”老匠人用雕刻“留住”乡愁
王西京正在雕刻作品。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王东宇 文/图
一块木头,从木材变成木雕工艺品,需要工匠的精雕细刻。12月10日,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木雕传承人王西京的家里,数不胜数、形态各异的木雕作品无处不在,令人目不暇接。
王西京从小爱好艺术,在农闲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寻找树根,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根雕和木雕创作。“脑袋里一定要有画面,你要是没有那个画面,创作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手持刻刀,王西京正在专注雕刻他的新作品。随着刻刀上下翻飞,片片木屑洒落,精美的图案慢慢呈现。
“这些作品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多,别看家中摆得琳琅满目,但每个木雕作品都是从自然中撷取原料,以灵感和技艺加工,一把刻刀舞蹈于木材之上,从而保留住浓厚的乡愁。”王西京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作品。
1992年,王西京开始正式接触木雕,至今已有30年。长时间从事木雕创作,王西京手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疤。虽然受伤是家常便饭,可王西京觉得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受点伤也无所谓。
“我的父亲特别能吃苦,从1996年到2022年间创作了数万件作品,有时候灵感来了两三天可以出1件作品,有时候又得几个月,用时最长的一件作品用了快两年时间。”儿子王嘉鸿说。
王西京告诉记者,周至木雕具有淳朴自然、精巧实用等特征,还有着鲜明的民俗特征,其发展历程一直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2014年,周至木雕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市面上的木雕工艺品大多被数控机床产品取代,失去了原有传统雕刻工艺手法的品位和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一直坚持北方雕刻的传统工艺手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木雕创作中展现出来。虽然工序多,创作慢,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替代的民间艺术品,能体现出周至木雕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后,我也会努力在木雕工艺传承中力求推陈出新。”抚摸着一件件木雕作品,王西京说。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王东宇 文/图
一块木头,从木材变成木雕工艺品,需要工匠的精雕细刻。12月10日,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至木雕传承人王西京的家里,数不胜数、形态各异的木雕作品无处不在,令人目不暇接。
王西京从小爱好艺术,在农闲的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寻找树根,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根雕和木雕创作。“脑袋里一定要有画面,你要是没有那个画面,创作的作品就没有‘灵魂’。”手持刻刀,王西京正在专注雕刻他的新作品。随着刻刀上下翻飞,片片木屑洒落,精美的图案慢慢呈现。
“这些作品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多,别看家中摆得琳琅满目,但每个木雕作品都是从自然中撷取原料,以灵感和技艺加工,一把刻刀舞蹈于木材之上,从而保留住浓厚的乡愁。”王西京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作品。
1992年,王西京开始正式接触木雕,至今已有30年。长时间从事木雕创作,王西京手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伤疤。虽然受伤是家常便饭,可王西京觉得能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受点伤也无所谓。
“我的父亲特别能吃苦,从1996年到2022年间创作了数万件作品,有时候灵感来了两三天可以出1件作品,有时候又得几个月,用时最长的一件作品用了快两年时间。”儿子王嘉鸿说。
王西京告诉记者,周至木雕具有淳朴自然、精巧实用等特征,还有着鲜明的民俗特征,其发展历程一直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2014年,周至木雕被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市面上的木雕工艺品大多被数控机床产品取代,失去了原有传统雕刻工艺手法的品位和艺术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一直坚持北方雕刻的传统工艺手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木雕创作中展现出来。虽然工序多,创作慢,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可替代的民间艺术品,能体现出周至木雕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以后,我也会努力在木雕工艺传承中力求推陈出新。”抚摸着一件件木雕作品,王西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