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一线见闻
“共享用工” 双向奔“富”
  本报记者 黄敏
  11月15日,沿着岚皋县南宫山镇的乡间小路往前走,一个个烤烟家庭农场正错峰拔杆、翻地、起垄,一派火热的冬耕景象跃然眼前。
  尽管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刘美军却像上了发条一样干劲十足。“天气越来越冷,得赶在上冻前把地里的烟杆茬子清除干净,再把地深翻几遍,就能上肥、移栽了。活儿不少,光靠几个人,得干到年跟前。现在农场抱团发展、错峰生产,劳力能拉扯开,前期这些活几天就能干完。”在南宫山镇展望村,刘美军在自家农场里跑前跑后,20多名务工人员和3台旋耕机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
  站在刘美军的烤烟地里举目四望,山连山,水连水,优越的自然禀赋为这里发展特色烤烟产业创造了优势条件。近几年,岚皋县大力推广家庭农场化种植模式,先后建成烤烟家庭农场38家,种植面积3210亩,年带动农民务工收益320余万元。
  然而,这项被当地人称为“金叶子”的致富产业,发展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这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家庭农场主们年年都为用工难、用工贵发愁。
  作为烤烟家庭农场主,刘美军靠“金叶子”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带动十多户村民入股发展、务工增收。看着产业势头越来越好,前两年刘美军就想扩大规模,但每年农忙时四处奔走、高价找人干活的经历让他苦不堪言,所以一直都没敢下这个决心。
  “烤烟产业是个细活,每个环节都少不了人,一旦遇到‘用工荒’,叶子烂到地里是小事,几年的收成都可能打水漂。”刘美军说,烤烟移栽、采收、烘烤环节最费人,加上各个农场密集生产,经常是一人难求。为这事,刘美军这两年没少跑腿,农忙时整宿整宿睡不着觉。
  近年来,乡村产业逐渐兴旺,用工需求也越来越大,实现家门口就业本不是难事,可随之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生产环节经常缺人手,季节性“用工荒”成了产业经营者头疼的事。与此同时,乡亲们一年到头四处揽活,往往干十天歇半个月,一身好力气没处使。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用工荒”遭遇“闲得慌”,该怎么办?在多次尝试后,岚皋县打出了“共享用工”牌。这张牌一落地,让困扰当地已久的就业和用工的矛盾问题迎刃而解。
  去年秋季,岚皋县结合前期对全县农村劳动力和烤烟家庭农场生产情况的摸底,建成人力资源库,逐步推广“共享用工”新模式,引导38家烤烟农场就近联手,每3到4家抱成一团,按照分时分段的生产方式共享资源,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用工的紧张状态。同时通过规范劳务价格和作业标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
  “多亏‘共享用工’,不然我这头发还得掉几把。”有人干活,刘美军心劲也大了。今年开春,他就把种植规模从60亩扩大到100亩。他说:“用人时,只要在微信工作群招呼一声,周边的老乡就会根据自己的时间报名上工。这边忙完了,再去其他地方干。这不光保障了农场生产,老乡们也天天都有钱挣,几头都不耽搁。”
  说起“共享用工”,正在地里干活的王玉明高兴不已:“这几年,我固定在一家农场务工,平均一个月干15天活就不错了。加入‘共享用工’以后,我可以在附近3家农场干活,基本上每天都有事做,收入比以前多了一倍。”务了大半辈子庄稼,王玉明没想到自己也搭上了“共享经济”的快车。
  政府搭桥,供需匹配。“共享用工”不仅解决了烤烟产业发展中的用工难题,也为乡亲们灵活就业、多渠道增收致富提供了机遇。
  “这是一个双向奔‘富’的好法子。”忙活了一阵,刘美军拿起放在地头的水杯,美美地喝了一口。他说,目前岚皋县已经将人力资源库、农场生产计划和服务情况推到微信工作群,乡亲们、农场主随时随地都能实现信息共享。据了解,岚皋县也正紧锣密鼓地组织技能培训,准备通过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一步步把“共享用工”模式推广到更多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