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路遥的人生
王志强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路遥的人生不平凡。路遥走完他平凡世界的人生只有42年,然而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作品却时刻激励着中国青年。
今年是路遥逝世30周年,作为路遥的同窗,我写这篇文章,作为对老同学的深深怀念。
路遥一生受尽了磨难。他7岁时,因家境贫困,父亲将他从清涧县王家堡带到一百多里地的延川县郭家沟,把他送给没有儿女的大伯做儿子。大伯过继他的目的是为接续后代,养家种地,而路遥留下来的目的是为自己能上学读书。大伯为他准备了小镢头和绳子,让他上山砍柴,而路遥上山后将镢头和绳子掷入沟底,自己跑去学校报名念书。
上初中时,村里的老支书借粮食卖钱,给路遥交了伙食费。上学时的饥饿情景,在路遥的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路遥塑造的主人公马建强其实就是他的影子,他在学生灶上吃的是丙等菜、“非洲馍”。
上大学时,路遥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每月有19.5元的生活费、15.5元的伙食费、4元的零用钱,每月有34斤的供应粮,买饭票是30%的细粮、70%的粗粮。星期天,我和路遥上街改善伙食,到延安市小东门食堂吃1.5角一碗的肉汤面或8分钱一碗的素汤面。
创作《平凡的世界》时,路遥常常昼夜颠倒,每天的作息时间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吃饭是一根大葱、一个馒头。他不停地翻阅资料,以至手指出现筋挛,用温开水浸泡后继续写作。创作的辛苦让他满嘴溃烂吃不成东西。路遥说:“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路遥的成功,就是他咬紧牙坚持到底获得的。
路遥的文学创作是从他初中毕业后开始的,他的文学发展期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山花”时期,即是上大学前夕。他的诗歌《车过南京桥》《我老汉走着就想跑》和短篇小说《优胜红旗》等作品是在他的启蒙老师曹谷溪的帮助下,发表在延川县的《山花》上。1973年,路遥上大学后继续创作。这时候,路遥的作品创作不少,但发表者甚少。作品虽然发表不多,但他不气馁,一如既往,坚持写作。他的诗歌《我们生活在杨家岭》《爆破手》《烈火熊熊》、散文《银花灿灿》《灯火闪闪》《吴堡行》等作品就是在大学期间发表的,在延安大学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学时期的路遥,作品虽然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少,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创作。他曾说:“一个人要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尽管有的作品未能发表,甚至被退回,但他坚定创作自信,辛勤耕耘不辍。他在教室里学习和创作到深夜,而且回到宿舍后继续坚持。
1976年8月,路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在《延河》杂志社当编辑,工作之余深入生活,创作小说。1978年,28岁的路遥完成了他的首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路遥完成了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1981年,路遥又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人生》,修改后发表在全国著名期刊《收获》1982年第三期的头条,并获得了中篇小说奖。此后,《人生》由路遥改编、吴天明执导,拍摄成同名电影,轰动全国,荣获大奖。《人生》的获奖,让他感慨:“我不拒绝鲜花与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他又说:“在此之前,我28岁的中篇处女作已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正因为不满足,我才投入到《人生》的写作中。”“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一大批中篇小说的面世与获奖,铸就了路遥成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青年健将。
路遥追求的作家梦成为了现实,他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实现了他“一生中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在40岁之前”的诺言。
陈忠实说:“路遥曾经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学大省里的一员主将,又是我们这个号称陕西作家群中的小兄弟。他不仅是我们这个群体,而在更广泛的中国当代中青年作家中,也是相当出色相当杰出的一个。”党中央、国务院颁发“改革先锋”奖章时称路遥是“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