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以铁为“笔” 以火为“墨”
传承烙画技艺 坚守一脉匠心
  本报记者 王琦 通讯员 李石
  一方镇尺、一支“铁笔”,笔尖落下,白烟腾起,画面轮廓便开始出现。这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术,而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烙画。
  今年67岁的李旭斌是兴平市南市镇余杨村村民,对烙画艺术情有独钟,精益求精,并与时俱进采用一种无公害新型软木材料使烙画效果奇异,成为独特的手工艺品。
  10月31日,记者走进李旭斌的画室,左边墙壁上梅、兰、竹、菊跃然纸上,笔法细腻栩栩如生,右边墙壁上悬挂着漓江清夏、秋山红树、群峰积雪、春江渔歌等烙画艺术品,画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惟妙惟肖,让人赏心悦目。
  “烙铁当画笔,软木做画纸,相较于国画用水分表现干湿浓淡、皴擦点染,烙画必须用温度诠释这一切,难点就在于掌握火候。”李旭斌介绍,速度慢温度高,颜色重;速度快温度低,颜色淡;火候过了软木就透了,火候欠了又烙不上,可谓重不得轻不得。
  此外相较于毛笔作画易于修改,烙画更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笔之所及难于更改。
  35年前,李旭斌还是一名油漆工,承接刷漆业务,闲暇之余创作书画作品。得知他有绘画特长,一位村民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当时有个乡党找人打了一套原木家具,但不喜欢用油漆上色,要求在柜门上画一幅画,并叮嘱绝对不能对木料造成损坏。”李旭斌说,乡党的要求实在有些“苛刻”,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思考良久都没找到办法。
  直到有一天在村上闲逛,看到有人焊接,他顿时有了灵感,热度能否用在木头上?于是他尝试着用烙铁烫画了一幅兰草图,没想到效果还比较好,作品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味道。自此后,他开始潜心研究烙画手艺。
  “过去都是在桐木、松木上创作,木质硬,对温度要求高,深浅难掌握,此外大都在家具上烙画,艺术展现效果单一。”李旭斌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直接购买色泽光鲜的成品家具,在家具上烙画渐渐没了市场。
  2004年,一次偶然机会,因业务往来,李旭斌了解到三原县一家木材厂正在推广一种软木材料,易于裁剪、携带。于是他购买了一些软木,裁剪后做画纸,开始尝试在软木上烙画,结果发现,效果奇佳。
  如今,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软木烙画不仅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而且突破了家具烙画的局限性。古色古香的软木烙画经过装裱后,悬挂于客厅、书房,为家庭增添了文艺气息。
  “相较于传统国画,烙画的创作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研习者甚少。”李旭斌期待更多爱好者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