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小平台 大“舞台”
——“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为帮扶村引来“活水”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通讯员 高红选
  今年以来,为践行县域经济主办银行和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的责任担当,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陕西农信全面推出“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建设。在省联社及商洛市审计中心指导支持下,镇安农商银行在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建成商洛市第一家标准化“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
  丰收村“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以持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为目标、以整合政银资源提升便民服务为导向、以丰富完善的基本政府服务和基础金融服务为主线,包括“党组织共建、便民服务、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建档授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金融知识普及和业务公告”九大板块内容,形成了综合便民服务平台,进一步巩固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阵地,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
  “党建+金融” 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陕西农信推行“党建引领,金融先锋”的“党建+金融”服务模式,借鉴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双基联动”工作机制,以镇安县委、县政府“党建引领,红映栗乡”主题活动为契机,在丰收村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信息优势与陕西农信的资金、产品、服务优势深度结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政银合力,打造“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服务平台。
  通过丰收村两委发挥组织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镇安农商银行快速获知辖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及生活信息,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以利率优惠、用信有礼等活动鼓励积极用信,有效提升了全村建档质效和信用贷款可得性。截至9月底,丰收村建档率100%,实现建档全覆盖,授信率71%,用信率73%,信用户占比达86.1%。
  科技赋能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设有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的金融联络员、包村客户经理担任的金融管理员、“助农e终端”商户担任的金融服务员三个岗位,形成“三员联动”服务模式。
  金融管理员在金融联络员的协助下,持PAD上门服务,或远程指导村民通过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金融e站等电子渠道自助办理,提供“7×24”小时服务、安全便捷的“在家”信贷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有效缓解县域及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投放难、风控难”等痛点。金融服务员借助陕西信合“助农e终端”服务便利,为广大村民提供小额现金存取、合疗社保代缴、养老金及惠农补贴支取、水电费及话费代缴等便利服务,实现金融服务“户户通”。截至9月底,累计向丰收村投放涉农贷款超过1.2亿元,其中累计发放数字普惠贷款1000万元;涉农贷款余额1800万元,其中数字普惠贷款余额300万元。“助农e终端”累计办理业务3万笔6000万元,真正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产业直播 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在乡村旅游板块以镇安县塔云山景区为核心,介绍“童话磨石沟”景区、民宿、农家乐等服务内容和联系方式,同时将当地木耳、核桃、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融入丰收村打造的“塔云山”旅游产业链中,借助丰收村“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网络直播平台和陕西农信“秦e购”商城,邀请陕西农信员工、当地农户、“网红”宣传丰收村“塔云山”旅游和各类农副产品,以“旅游+”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综合服务 铺就农户致富增收路
  “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联动涉农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个渠道经销商、服务商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政府发布的农副产品采购信息、农副物资供求信息、企业用工信息等。金融服务员通过建立“产业种植台账”“农产品收购台账”“市场用工需求台账”和“村民就业情况台账”等信息,依托“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平台,让供需双方精准识别、无缝对接,打破信息壁垒,有效提升沟通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目前,已通过“金融e站”输出丰收村板栗2000余公斤。
  “金融夜校” 点亮农民发展新希望
  “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不仅“硬举措”帮扶,更是通过送“金融知识+农技知识”下乡,将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农业技术送到农民心坎上。通过邀请农业专家、产业带头人对农户进行培训和经验分享,结合丰收村特色产业,帮助农民科学生产经营、增产增收。同时依托“金融夜校”不定期开展金融产品、金融知识、金融安全、业务办理流程等宣传,把普惠金融“村村通”变成了金融知识“人人懂”,增强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勤劳致富的信心。
  下一步,“陕西信合乡村振兴金融e站”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服务优势,继续完善“金融e站”功能,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综合服务内容,以科技赋能推动党建引领与金融服务更深融合,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农信力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