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一线见闻
手工挂面“挂”出致富路
  通讯员 张宏 本报记者 靳天龙
  “银花镇的水质特别好。用山泉水和面粉加入适量食盐,经过16道传统工序做成的手工挂面,细若发丝,光滑柔韧……”10月22日,在山阳县银花镇银花社区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产品展厅里,生产厂长杨秀春介绍。
  银花镇文化底蕴深厚,手工挂面加工至今已经有 800 多年历史。据了解,当地擅长做手工挂面的能手众多,因为加工销售周期短、见效快,是带动群众增收的传统产业。
  “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户各自加工的挂面,形不成规模,打不出品牌,效益就相对低下。”对于过去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杨秀春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弊端。
  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银花镇党委、镇政府整合资源,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经营主体与农户抱团致富。
  银花镇鼓励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以其规模大、品牌优的市场效应,带动全镇400余户生产手工挂面。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累计投资160万元建设手工挂面反季节生产线。该专业合作社还新建了化验室,改造了标准操作间和库房,改建规范晾晒大棚1000平方米,增建两处冷库500立方米,使手工挂面在零下5摄氏度至5摄氏度的控温环境里生产。
  在打造品牌上,合作社注册了“商山银花”商标,每年与100家农户达成收购意向,回收手工挂面5万公斤。合作社还为300余户农户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他们规范生产操作,扶持他们增加经营性收入。据介绍,该镇目前生产挂面的农户年收入达四五万元。
  “目前,当地从事手工挂面生产的已从350多人增加到800多人。全镇年产挂面达400万斤,产值超2000万元。”银花镇镇长毛燕说。
  银花镇五色沟村60多岁的村民彭丛珍与老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重新拾起了做手工挂面的手艺,将自己生产的挂面交由专业合作社出售,年收入1.5万元左右。
  “合作社聘请高玉学和叶载凤两位非遗传承人,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几十名年轻技术人员。”关于手工挂面的传统技术和市场前景,杨秀春胸有成竹地说。银花手工挂面采取线上线下电商销售等多种营销手段,将农户的产品与合作社的产品捆绑销售,弥补了农户无市场渠道的“短板”。目前,银花手工挂面在全省畅销,并远销北京、新疆等地。
  “山阳县朝安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走出了联农带农机制‘先手棋’,目前解决银花社区剩余劳动力8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到6000元不等。下一步,镇上将支持合作社研发葛根挂面、香菇挂面、胡萝卜挂面等新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更多劳动力就业增收。”银花镇党委书记陈维林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