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喊山

  许晓娜

  有件事情过去很久了,每次回想起来,都让我记忆犹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出行主要靠自行车或者走路,通信则主要靠别人捎话或者上门传话。固定电话、智能手机、语音视频,都不是那个时候我们敢想的。
  那年中秋节,我们全家人上山看望外婆外公。吃完午饭,听外婆和舅舅说,外公气管炎又犯了,尤其晚上喘得厉害。大家商量之后,决定请对面山头的姨爷爷前来看看。姨爷爷是乡里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附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找他看病。但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如何联系姨爷爷成了难题。外婆家和姨爷爷家隔着一条沟壑,走到对面需要下山、越河再上山,既耗时又费力,要是遇到雨雪天气,就更麻烦了。但是若站在山头大声呼喊,对面能听到喊声,知道个七八分内容。所以“喊山”成了当时村里人相互联系最直接的方式。
  我好奇“喊山”是怎么一回事,就央求舅舅带我去瞧瞧。来到村口最接近对面山头的一块空地,只见舅舅挽起袖子,双手叉腰,似乎要与人搏斗似的。在舅舅用力踮起脚尖的一刹那,一声嘹亮的叫喊声起于丹田,然后冲破重重阻碍,越过喉咙,最终如洪流般从口腔迸发出来。叫喊声一路穿过清风,穿透云雾,穿越丛林,回荡在对面山头。这时,对面只要有人听到来自山这头的声音,不管是谁,都会以同样响亮的声音回应。一来二往,山对面的人也就弄清了是什么事、谁要找谁等信息。有时如有需要,对面的人还会亲自跑一趟,去叫那家人前来回话。最后,舅舅通过“喊山”,成功地将姨爷爷的儿子叫到了山的那头。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彼此商量好,第二天一大早姨爷爷前来给外公看病。
  其实不仅仅是外公这样请姨爷爷看病,山这头的乡亲们都是这样联系的。不止是看病才“喊山”,大到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小到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可以通过“喊山”保持沟通与联系。
  如今,山村通信和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人不再需要“喊山”了,几乎人人都有手机,随时随地都能联系,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