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气象+农业”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倾听第八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的专家声音
    第八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现场。

    杨凌气象局工作人员调研当地种植大户关于猕猴桃产业的特色气象服务需求。

    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基层开展农情调查。

    洛川苹果气象实验站的气象高科技设备——病虫害自动诱捕仪为当地果业生产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九月的三秦大地,风吹稻浪,果蔬飘香,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9月16日,第八届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在杨凌“陕”亮登场。在这场以“三农”为主角、以“科技”为引领的农业气象盛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展示农业气象新成果、交流农业气象新技术、共商粮食安全发展大计。
  自2014年以来,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已成功举办7届,成为杨凌农高会期间的重要论坛之一,见证了农业气象领域的新思路、新突破、新进展。今年的论坛以“气象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现场特邀报告、论文交流、主题展览等活动依次开展,为促进气象跨界交流合作、农业气象科技交流及成果转化应用搭建了新平台,开辟了新窗口。
  “气象+农业”赋能下,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越筑越牢。
  一场农业气象的精神盛宴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重点任务是什么?”
  “现代气象为农服务面临哪些新要求?”
  “农业气象下一步发展之路怎么走?”
  当天的论坛现场,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刚一抛出这“三连问”,就在现场引发了阵阵掌声。大家全神贯注地聆听、记录,一场农业与气象的饕餮盛宴就此开启。
  邓世忠现场分析了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并辅以典型案例进行解析,重点解析了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会上,我省气象服务助力苹果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受到肯定。“在苹果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陕西气象部门都提供了精准的气象预报服务和相关决策产品。”邓世忠说,气象保驾护航,陕西每亩果园的效益提高了80元。
  正在线上观看直播的延安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刘志超听到后说:“经过多年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全过程追踪、全链条覆盖、立体联动的迭进式果业服务体系,为延安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全国农业与气象论坛的举办地,我省气象部门依托本地气候资源优势,将气象为农服务成果与“三农”相衔接,积极探索从“顺利出苗”到“丰收到手”的全链条气象服务课题。同时,积极构建“气象+保险”融合发展新机制,为苹果种植保险业务提供科技支撑,点对点服务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工作事关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产丰收。当前,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仍是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安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题?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袁佳双给出了答案。
  “气候变化导致我国黑土地退化,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农业病虫害加剧……”袁佳双称,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应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划分,提高适应变率,同时加强气候变化对耕地的影响研究,提升农业耕地气候保障能力。
  一次科技创新的交流研讨
  气象科技与农业创新相互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届论坛上,农业气象专家共聚一堂,就气象工作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方面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献计献策。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气象工作者摆观点、提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就我国来说,如何综合评估气候变暖之下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作物产量的整体利弊?”听了袁佳双的报告后,中信证券农业分析师罗寅收获满满,并就自己的疑问现场提问。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领域基本上都是负面影响,只有在粮食生产方面,比如说一些高纬度地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袁佳双举例称,在我国东北三省的一些地区以及种在北极上的农作物,气候变化在其产量提升方面都有所体现。
  论坛现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景元书的报告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他以《冬小麦病害遥感监测与气象数据耦合应用》为题,介绍了如何综合农学、植保、气象及不同源遥感等多源数据优势,提升现有的病害遥感监测方法研究和应用水平。
  作为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刘跃峰听了与会专家的发言后受益匪浅。“农业高质量发展,气象高科技不可或缺。”刘跃峰表示,去年秋霖期间,我省气象部门首次开展卫星遥感渍涝地监测,利用哨兵雷达卫星数据对水体与土地利用类型叠加分析,及时为政府和农业等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高科技气象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谈到这一点,刘跃峰说,针对今年8月后我省大部晴热少雨、高温持续旱情现状,气象部门及时上线一批“智慧抗旱”产品,通过自主研发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开展秋粮作物和特色经济林果生产形势调研,查看作物长势、墒情、旱情,协助农业农村部门进行技术防控,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保障。
  台上的专家讲得激情澎湃,台下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交流环节,一个个前沿观点,一次次激烈探讨,将会场氛围推向高潮。
  一条粮食安全的探索之路
  粮食生产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加持。从以前的“靠天吃饭”到现在的“看天管理”,气象服务为实现“中国碗盛满中国粮”贡献了力量。
  邓世忠认为,下一步的重点,除了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外,还应探索建设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基地,强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车式气象服务全覆盖。
  而袁佳双则强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挑战,通过影响粮食价值链的多个环节进而影响粮食安全的可获取性、可利用性和稳定性,加强对农业生产和粮食贸易影响的研究,提高粮食安全全风险防范水平刻不容缓。
  “农业离不开气象,精细化的气象大数据在助力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德俊则以小麦条锈病为例,介绍了其团队基于气象大数据的小麦分子设计育种实践情况。
  本次论坛,专家学者的先进理念让杨凌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茂盛直呼长了见识。“专家们不仅深入研讨了农业与气象的紧密联系,也对现阶段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长远更精准的需求。”高茂盛表示,“接下来,我们将在保障粮食生产和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同时围绕示范区打造种业‘硅谷’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气象、农业、科研院校、育种企业的数据融合,为育繁种科研、产业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现场,与会专家学者紧贴主题,各抒己见,围绕“气象与粮食安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在一篇篇妙语连珠的报告中,一条粮食安全的探索之路愈加清晰。
  场内,专家发言精彩连连;场外,科技展览吸睛无数。论坛期间的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成果展,将气象工作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一一展现,现代农业气象发展的新成就一览无余。
  “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将推进农业与气象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丁传群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做好‘米袋子’‘菜篮子’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