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黄龙县 家庭农场激活乡村产业振兴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及延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指导黄龙家庭农场产业发展。(资料图)
黄龙县委书记李富荣(前排左三)调研三岔镇四条梁村喜乐组乐浩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情况。(资料图)
黄龙县县长陈斌(右三)在家庭农场调研有机蔬菜生产情况。(资源图)
吴武刚 罗叶军 张浩
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动力,以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为重要抓手,践行全省提出的“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标准,通过大户引领、示范带动的途径,最大限度释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黄龙县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896家,经营土地总面积7.85万亩,其中99.35%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306.23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16万元。这些家庭农场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成为引领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
完善组织 做到“三个到位”
黄龙县接到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创建的文件后,立即行动起来,成立机构、完善组织,做到了“组织领导、工作安排、资金保障”三到位。
决事如流,应物如响。黄龙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形成了各责任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因地制宜,谋局布篇。黄龙县将家庭农场发展纳入《黄龙县生态农业后整理实施方案》《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等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黄龙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黄龙县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细则》,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资金保障,夯实根基。黄龙县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试点,新发展政策性保险落户家庭农场面积6000亩;以省农业农村厅与邮储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指导,全面摸清资金需求,集中推送给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有效解决了贷款难题。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向家庭农场发放贷款260万元。
强化基础 构筑“三大体系”
提纲挈领,优化产业结构体系。黄龙县委、县政府根据各乡镇自然禀赋、交通区位、人口构成及产业基础,差异化划定圪台、崾崄、三岔、界头庙四个乡镇为农业产业带,以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村级组织协调、农户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培育高中级职业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注册成立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11.49万亩,规范提升县级示范农场207家,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7家。
突出特色,建强专业人才体系。黄龙县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全程培育”的原则,扎实开展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综合拔高,以家庭农场经营者、致富带头人、经营大户为重点,制定年度计划,常态化分层次组织开展培训,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切实提高群众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该县累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212场11423人(次),培育农村“土专家”358人。
紧盯未来,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黄龙县以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和追溯平台为抓手,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优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列入范围,与智慧农业物联网追溯平台相结合,实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二维码凭证”双证合一。两年来,该县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836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26.5吨。
突出重点 做实“三项工作”
创新管理方式,强化示范引领。黄龙县制定出台了《黄龙县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以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为抓手,通过打基础、抓提升、保质量,积极开展省、市、县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活动,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机一体、产业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家庭农场发展电子商务,探索开展会员制销售模式,持续创新拓展营销渠道。同时,积极开展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普及应用。截至目前,全县应用随手记软件家庭农场已达85%以上。
推进合作经营,实施社会化服务。黄龙县推行“户变场、场入社、社联合”的发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者加入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支持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开展生产服务,创新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新组建家庭农场联盟2家。紧抓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机遇,以家庭农场为引领,聚焦服务小农户,有效整合农机、农技等资源,积极推进粮油生产为主的耕、种、防、收四个环节社会化托管服务,覆盖群众1949户6.56万亩,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坚持提质增效,促进转型发展。黄龙县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规模、创新驱动”的思路,努力提高家庭农场产业化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基地连片扩面。针对福丰、植雅等一批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和“外贸农业”,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冷藏、冷链设施设备和初加工车间,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今年以来,全县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达4.36万亩,实现产量4.6万吨;苹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1.9万吨;核桃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0.7万吨;肉牛养殖0.42万头,水产养殖216亩。
着力保障 强化“三项措施”
加强品牌农业培育,扎实推进品牌强农。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黄龙县以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目标,制定出台了《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通过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有力推动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两品一标”认证积极性。2021年,全县完成有机农产品认证苹果4个、核桃3个,名特优农产品申报3个。截至目前,农产品认证11个,其中地理标识保护产品2个、有机农产品9个。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黄龙县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高效低毒农药使用,建立健全覆盖农业产业全链条的技术标准体系。围绕核桃、苹果、蔬菜等重点产业,制定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及宣传册,并及时发放到乡村、基地,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栽培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加快“互联网+”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黄龙县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开展“农超对接”“年货会”等活动,采取“电商+家庭农场+脱贫户”的模式开展电商扶贫,引导电商企业点对点联系脱贫户,促进市场需求与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另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G
黄龙县委书记李富荣(前排左三)调研三岔镇四条梁村喜乐组乐浩家庭农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情况。(资料图)
黄龙县县长陈斌(右三)在家庭农场调研有机蔬菜生产情况。(资源图)
吴武刚 罗叶军 张浩
近年来,黄龙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动力,以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为重要抓手,践行全省提出的“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标准,通过大户引领、示范带动的途径,最大限度释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黄龙县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896家,经营土地总面积7.85万亩,其中99.35%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306.23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16万元。这些家庭农场较好地发挥了服务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成为引领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骨干力量。
完善组织 做到“三个到位”
黄龙县接到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创建的文件后,立即行动起来,成立机构、完善组织,做到了“组织领导、工作安排、资金保障”三到位。
决事如流,应物如响。黄龙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的责任机制,形成了各责任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紧密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因地制宜,谋局布篇。黄龙县将家庭农场发展纳入《黄龙县生态农业后整理实施方案》《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等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黄龙县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黄龙县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细则》,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资金保障,夯实根基。黄龙县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试点,新发展政策性保险落户家庭农场面积6000亩;以省农业农村厅与邮储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指导,全面摸清资金需求,集中推送给金融机构,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有效解决了贷款难题。今年以来,金融机构向家庭农场发放贷款260万元。
强化基础 构筑“三大体系”
提纲挈领,优化产业结构体系。黄龙县委、县政府根据各乡镇自然禀赋、交通区位、人口构成及产业基础,差异化划定圪台、崾崄、三岔、界头庙四个乡镇为农业产业带,以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村级组织协调、农户协商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培育高中级职业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注册成立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农业,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全县土地流转11.49万亩,规范提升县级示范农场207家,创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9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7家。
突出特色,建强专业人才体系。黄龙县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全程培育”的原则,扎实开展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综合拔高,以家庭农场经营者、致富带头人、经营大户为重点,制定年度计划,常态化分层次组织开展培训,把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切实提高群众科技水平、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该县累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术培训212场11423人(次),培育农村“土专家”358人。
紧盯未来,完善农产品监管体系。黄龙县以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和追溯平台为抓手,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优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将农产品生产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列入范围,与智慧农业物联网追溯平台相结合,实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二维码凭证”双证合一。两年来,该县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1836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26.5吨。
突出重点 做实“三项工作”
创新管理方式,强化示范引领。黄龙县制定出台了《黄龙县家庭农场名录库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以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为抓手,通过打基础、抓提升、保质量,积极开展省、市、县示范家庭农场“三级联创”活动,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机一体、产业融合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引导家庭农场发展电子商务,探索开展会员制销售模式,持续创新拓展营销渠道。同时,积极开展家庭农场随手记软件普及应用。截至目前,全县应用随手记软件家庭农场已达85%以上。
推进合作经营,实施社会化服务。黄龙县推行“户变场、场入社、社联合”的发展模式,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者加入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支持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开展生产服务,创新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新组建家庭农场联盟2家。紧抓省级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机遇,以家庭农场为引领,聚焦服务小农户,有效整合农机、农技等资源,积极推进粮油生产为主的耕、种、防、收四个环节社会化托管服务,覆盖群众1949户6.56万亩,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坚持提质增效,促进转型发展。黄龙县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规模、创新驱动”的思路,努力提高家庭农场产业化水平,促进特色产业基地连片扩面。针对福丰、植雅等一批粮食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组织开展“订单农业”和“外贸农业”,鼓励家庭农场建设冷藏、冷链设施设备和初加工车间,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今年以来,全县家庭农场粮食种植面积达4.36万亩,实现产量4.6万吨;苹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1.9万吨;核桃种植面积2.1万亩,产量0.7万吨;肉牛养殖0.42万头,水产养殖216亩。
着力保障 强化“三项措施”
加强品牌农业培育,扎实推进品牌强农。品牌建设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是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和持久动力。黄龙县以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目标,制定出台了《黄龙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奖补办法》,通过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有力推动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的“两品一标”认证积极性。2021年,全县完成有机农产品认证苹果4个、核桃3个,名特优农产品申报3个。截至目前,农产品认证11个,其中地理标识保护产品2个、有机农产品9个。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黄龙县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大力推广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积极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高效低毒农药使用,建立健全覆盖农业产业全链条的技术标准体系。围绕核桃、苹果、蔬菜等重点产业,制定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及宣传册,并及时发放到乡村、基地,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栽培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加快“互联网+”发展,形成发展新动能。黄龙县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开展“农超对接”“年货会”等活动,采取“电商+家庭农场+脱贫户”的模式开展电商扶贫,引导电商企业点对点联系脱贫户,促进市场需求与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另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