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镇安县:“五朵金花”促农增收
本报讯(通讯员 陈风军 邢伟 记者 靳天龙)9月7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镇安县大力培育茶叶、蚕桑、烤烟、魔芋、中药材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五朵金花”竞相绽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镇安县有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已建成达仁、柴坪等5镇13村茶叶基地,总面积达11.5万亩。茶产业规模全市第二,镇安象园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产茶叶1200余吨,产值2.5亿元,茶农4515户,户均茶园25.6亩,年户均纯收入5.5万元。
振兴发展桑蚕产业。该县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骨干作用,让蚕桑产业铺就乡村振兴的“新丝路”。制定出台了《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办法》《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资金管理办法》。全县发展桑园面积6.5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密植桑园4万亩,田坎桑2.5万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3处330间,标准化养蚕工厂335处6.9万平方米。2021年,养蚕1.15万张,产茧370吨,产值1700万元,养蚕户3212户,户均增收5290元。
提质发展烤烟产业。该县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提升水平,努力实现烤烟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全力打造烤烟生产强县。目前,全县发展烤烟合作社23家,发展烤烟种植3万亩,产业规模排全市第二、全省第三,产烟叶7万担,实现产值9000万元,财政收入18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1600余户6000余人。
规模发展魔芋产业。该县按照“大户示范、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目标,充分发挥林地优势,发展林下种植魔芋,稳步实施魔芋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魔芋5.6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一,预计商品芋面积3万余亩,预计综合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8000余户。
升级发展中药材产业。该县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的发展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中药产业真正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中药材种植已覆盖全县半数以上的农户,全县新发展中药材种植3万亩,累计中药材面积达23.89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建立野生中药材基地抚育管护区6万亩,发展扶持较大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5家,成立中药材购销服务站2处,开展了以种植、加工、市场营销等为主的技术培训5场(次)、受训人数达410人(次)。
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镇安县有盛华茶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已建成达仁、柴坪等5镇13村茶叶基地,总面积达11.5万亩。茶产业规模全市第二,镇安象园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产茶叶1200余吨,产值2.5亿元,茶农4515户,户均茶园25.6亩,年户均纯收入5.5万元。
振兴发展桑蚕产业。该县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骨干作用,让蚕桑产业铺就乡村振兴的“新丝路”。制定出台了《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办法》《镇安县蚕桑产业发展风险资金管理办法》。全县发展桑园面积6.5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一、全省第二,其中密植桑园4万亩,田坎桑2.5万亩,建成小蚕共育室43处330间,标准化养蚕工厂335处6.9万平方米。2021年,养蚕1.15万张,产茧370吨,产值1700万元,养蚕户3212户,户均增收5290元。
提质发展烤烟产业。该县优化布局、完善机制,强化服务、提升水平,努力实现烤烟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全力打造烤烟生产强县。目前,全县发展烤烟合作社23家,发展烤烟种植3万亩,产业规模排全市第二、全省第三,产烟叶7万担,实现产值9000万元,财政收入18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1600余户6000余人。
规模发展魔芋产业。该县按照“大户示范、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目标,充分发挥林地优势,发展林下种植魔芋,稳步实施魔芋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魔芋5.6万亩,产业规模全市第一,预计商品芋面积3万余亩,预计综合产值1.5亿元,带动农户8000余户。
升级发展中药材产业。该县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的发展优质道地中药材种植,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使中药产业真正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中药材种植已覆盖全县半数以上的农户,全县新发展中药材种植3万亩,累计中药材面积达23.89万亩,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建立野生中药材基地抚育管护区6万亩,发展扶持较大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5家,成立中药材购销服务站2处,开展了以种植、加工、市场营销等为主的技术培训5场(次)、受训人数达41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