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我省将建11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
本报讯(记者 崔福红)9月13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为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省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十三五”以来,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引下,我省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力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难得的机遇。《规划》明确,我省将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依托产粮大县和旱作农业高产县,围绕关中小麦玉米优势区、陕北渭北旱作玉米、马铃薯、大豆、小杂粮优势区和陕南稻油优势区等重点生产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到“十四五”末,总产稳定到120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300万吨;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采取面积考核党委政府、产量考核部门的措施,将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对各市的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坚决不突破4500万亩底线。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性工作,创造条件推进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加大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有效提升地力水平。同时,紧盯季节性夏秋撂荒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苗圃和在非苹果优生区种植苹果的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恢复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复种指数。
以农机化为统领,加大土、肥、水、种、管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集成,保障先进的农艺栽培措施落地。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宽幅沟播)、马铃薯高产提质增效、大豆扩种四大行动,大力推广覆盖栽培、集雨窖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
在产业布局方面,我省将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5大粮食作物,以关中灌区、渭北旱原区、陕南平坝地区、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为重点,集中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基本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区,建立11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扩大青贮、鲜食甜糯玉米面积;在陕南平坝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150万亩二级以上优质稻米产业带;在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实施小杂粮非优生区换种马铃薯,因地制宜“压杂扩薯”,建立500万亩专用马铃薯产业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做强做大产业基础,促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落地。在陕南浅山丘陵区、陕北风沙草滩区、陕北川道和渭北台原区,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为重点,建立300万亩大豆产业带,统筹资源,稳粮增豆。在陕北旱坡地,建立300万亩优质特色小杂粮产业带,优化粮食供给结构。
“十三五”以来,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引下,我省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有力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
“十四五”是我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难得的机遇。《规划》明确,我省将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农田,依托产粮大县和旱作农业高产县,围绕关中小麦玉米优势区、陕北渭北旱作玉米、马铃薯、大豆、小杂粮优势区和陕南稻油优势区等重点生产区域,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以上,到“十四五”末,总产稳定到120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1300万吨;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采取面积考核党委政府、产量考核部门的措施,将粮食播种面积纳入对各市的目标责任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坚决不突破4500万亩底线。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性工作,创造条件推进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加大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有效提升地力水平。同时,紧盯季节性夏秋撂荒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苗圃和在非苹果优生区种植苹果的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恢复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复种指数。
以农机化为统领,加大土、肥、水、种、管等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集成,保障先进的农艺栽培措施落地。全面实施玉米增密度、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宽幅沟播)、马铃薯高产提质增效、大豆扩种四大行动,大力推广覆盖栽培、集雨窖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单产。
在产业布局方面,我省将突出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大豆等5大粮食作物,以关中灌区、渭北旱原区、陕南平坝地区、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为重点,集中打造区域集中、产业聚集、产能稳定的四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基本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关中灌区和渭北旱原区,建立1100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扩大青贮、鲜食甜糯玉米面积;在陕南平坝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150万亩二级以上优质稻米产业带;在陕北和陕南浅山丘陵区,实施小杂粮非优生区换种马铃薯,因地制宜“压杂扩薯”,建立500万亩专用马铃薯产业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马铃薯生产,做强做大产业基础,促进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落地。在陕南浅山丘陵区、陕北风沙草滩区、陕北川道和渭北台原区,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为重点,建立300万亩大豆产业带,统筹资源,稳粮增豆。在陕北旱坡地,建立300万亩优质特色小杂粮产业带,优化粮食供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