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空气也能“打包”卖
——我省林海变“碳库”反哺生态建设
    旬邑县清塬镇的林海,石门村就“藏”在这片林海中。(旬邑县委宣传部供图)

    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秦岭腹地的大型“储碳库”。(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供图)

  本报记者 黄敏
  8月28日,秦岭南麓的安康市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万木葱茏。一大早,天空下起了雨,林场中心管理站护林员廖代军和余能志结伴往山里走去。
  “现在,咱巡山护林更要用心了。”
  “是啊,咱这儿山好水好,空气都能论斤卖。”
  ……
  护林员口中的“论斤卖空气”,说的是今年6月,林场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6万余亩森林作为碳汇试点项目被深圳的一家公司签约收购,首批收购周期4年,收购林业碳汇减排量2.5万吨,总交易额100万元。这是陕西涉秦岭区域首宗林业碳汇交易,也是2021年我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项目启动以来,林业碳汇“点绿成金”的又一项重要成就。
  林业碳汇的魅力何在?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森林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自然中的浓度。这个过程就是碳汇。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市场机制,林业碳汇相对工业减排量而言,成本低、效益好,既是林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长远之举。
  1 提供“森呼吸” 孕育“好钱景”
  雨雾中的秦岭更显苍翠。沿着山间小路,走进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碧水盈盈,云雾缭绕,游人漫步其中,享受着难得的富氧“森呼吸”。
  “越往山上走,空气越清新。”廖代军边走边说,“我们林场除了一年四季的好风景,还有能卖钱的好空气。”
  宁陕县国有上坝河林场管护区面积12.69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5.1%,是一座天然氧吧和大型“储碳库”。
  如何把青山变成金山、把“碳库”变成“钱库”?上坝河林场场长王友洲说,以“整体打包”的形式核算中远期林业碳汇量,是给青山“定价”的第一步。
  “核算之后,按照计量制成碳票,我们山上林子的碳储量就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了。”王友洲介绍,“所谓碳票,就是权属清晰的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说白了,就是一片林子的固碳释氧功能的‘身份证’,目前可以作为资产进行交易。”
  陕西秦岭森林覆盖率达82%,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我省涉秦岭首宗林业碳汇交易成功签约,意味着秦岭生态“颜值”变“价值”的速度正在加快。
  “碳票可交易、可质押,是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有益补充。”王友洲告诉记者,碳汇经济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对绿色发展形成正向激励,“所以,要提高林业碳票价值,就要提高森林蓄积量。这样一来就能实现生态系统改善和经济效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那么,碳票谁来发?发给谁?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林业碳票的制发不止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还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监管等多个部门。任何林业经营主体或个人都可以申请碳票。在对固定单元林地林木碳减排量定期监测的基础上,经过相关部门审核、评估、核算之后,相应的碳票由林业部门制发。
  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5%,生态系统碳储量34亿吨,年增碳汇能力820万吨。随着林业碳汇交易各个环节逐步完善,减碳、控能、增惠的生态福利正在“高颜值”的生态空间中一一呈现,越来越多的人从好空气中尝到了“甜头”。
  2 创造好生态 引来“绿产业”
  从榆林市区出发,行车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林基地。榆林首宗林业碳汇项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首批发放的3张林业碳票涉及一部分林地,监测期碳减排量5747吨。去年12月30日,这3张碳票通过竞价分别被3家企业抢购。”8月2日,从林区观景台上俯瞰着樟子松林基地,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百感交集,“绿水青山真是无价之宝。这一次我们光靠‘打包卖空气’就创收了14万余元。”
  “没想到榆林生态环境这么好,到处都是绿色美景。”正在观景台上拍照的一位湖北籍游客说。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曾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一片黄沙。经过几代人持之以恒防沙固沙、绿化造林,如今的榆林成了千里碧色的“塞上森林城”。
  固碳储碳,林木是关键。榆阳区拥有乔木林65.04 万亩、灌木林417.16万亩,森林覆盖率45.8%。这些林地植被把黄沙牢牢固定住,并积极发挥着“减碳”“储碳”等生态功能。坐拥丰厚的“家底”,榆阳区大力开展碳汇林建设,打开了生态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相对完善的碳汇交易机制。我们通过公开竞拍的方式,组织企业、社会组织,以及自愿参与减排的旅游景点、生态环境保护单位或个人,在底价的基础上,竞价购买碳票,价高者得。”罗向军告诉记者,交易后,林业、生态等部门会进行登记备案,防止“一碳多卖”。
  “有了林业碳汇,林场的生态功能就能实现量化和货币化。”在罗向军看来,需求方通过买碳支撑发展,供给方通过计价交易鼓起腰包,不仅有助于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的“活水”,也使林业碳汇成为反哺生态建设的“绿色银行”。“生态概念植入工业经济,同样可以产生‘点绿成金’的效果,这是多方共赢的好事。可以说,守住绿水青山也就守住了我们的‘家底’。”罗向军说。
  目前,我省绿色低碳发展逐步迈向深入,绿色存量正借助一张张碳票加快转化为发展增量,创造更大的金山银山。
  3 不砍一棵树 照样能致富
  “空气都能卖钱了,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好事。”8月10日,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山上沟下万木葱茏的林海,柴平贵还是难以相信自己成了一名“卖碳人”。
  咸阳市旬邑县清塬镇石门村,山清水秀,林壑纵横。柴平贵一家就生活在这里。1999年,看中木材生意的柴平贵拿出家底承包了2000多亩荒山荒沟种植槐树。本以为通过砍伐树木卖木材是生“财”的好门路,但柴平贵怎么也没想到,至今他连一棵树都没砍成。
  柴平贵说,当时政府部门要求保护生态环境,一棵树都不允许砍。随着绿色发展“花开”遍地,木材卖不成了,柴平贵就寻求转型。2009年,他当上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护林员,从“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植树增绿,守山护绿。现在的石门村,林密了,山绿了。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槐花盛开,来此观光的游客不断。
  一年前,当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找到柴平贵,准备以他的林地为试点,通过碳票将空气“打包”拍卖时,柴平贵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啥意思?你再说一遍。”
  连着问了3遍,柴平贵才明白碳票交易是怎么一回事。原来碳排放企业要生产就必须购买碳票,排放多少吨碳,就得购买多少吨的碳票。
  心里有了底,柴平贵二话不说带着人就上了山。取样、检测、核算……经过一系列流程后,柴平贵和其他3名林农的2083亩林地、监测期4876吨碳减排量带来了咸阳首张林业碳票。今年2月,这张意义非凡的碳票以8.7万元的价格被竞价售出。
  看不见、摸不着的清新空气变成了真金白银,柴平贵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只是一片林地5年碳减排量的售价,还有很多林地、很多个5年呢!”
  走进林间,抚摸着一棵棵精心管护的大树,柴平贵感慨不已:“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护好这片林子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全省2.2亿亩生态空间逐步迈向“深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眼下,手握碳汇“金名片”,好风景中孕育新经济,林业碳汇为生态富民打开了新方式。旬邑县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万双说,林区群众只要将树木种得好、护得住,未来就一定能长受惠、得利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