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秋收
蔺平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庄稼人到了秋季收获的时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感觉日子有了盼头。且不说黄澄澄的稻谷,低头弯腰向培育它的主人致谢,也不说金灿灿的玉米,在风儿的吹拂下,摇头晃脑,炫耀自己丰硕的姿态,单说黄里透红的大红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我垂涎欲滴,摘一颗含在嘴里。那香甜的口感,使味蕾分外舒坦,禁不住笑逐颜开,伸出手又去采摘。三颗五颗下肚,陶醉了,流连忘返。漫步于林荫小路,耳畔响彻收割机隆隆的马达声,眼前浮现出丰收的画面。
那一年,秋收时节,阴雨连绵,土壤里的水分早已饱和,可雨没有停下脚步的迹象。眼看着地里的豆子发芽、霉烂,玉米、高粱泡在水中,疼在群众的心里,急在干部的腿上。为了挽回损失,生产队队长召开群众大会,一声令下:抢收!
那时候,湿滑的泥水路,捉摸不透的天气,瞬间都会造成人仰马翻的画面。男女青壮年几十号劳力,手拿镰刀、绳索,赤脚奔赴高粱地。没有雨衣,没有雨靴,只有一颗龙口夺食的决心!
两米多高的高粱秆,左手拉住,右手手起刀落,砍下高粱穗。阴雨天的高粱地里,一场挽回经济损失的战斗,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女人砍下高粱穗,男人负责往外运。在女人的帮助下,男人扛起捆好的高粱,任凭捆子里的水沿着脊背流淌,从泥水里拔出左脚,再挪动右脚,左手抓紧高粱捆子,右手拨开挺立的高粱秆,避开躺在水里的高粱秆,以防划伤腿脚。
路上,全是坑坑洼洼的泥水潭。男人放下高粱捆子,检查一下感觉到身体疼痛的地方,脚被高粱秆划开了一道血口子,赶紧用草叶擦去血渍,再用手按住伤口。休息片刻,待血止住,男人又冲向高粱地。这样的场景,时刻都在上演着。为了完成任务,这样来回地穿梭,需要坚持好几个小时。
高粱搬回家了,豆子在等待着收获。没有休假一说,全民总动员参加抢收。用镰刀把豆子割下来,捆成捆,扛到路上,装上架子车,靠牛的力量把车沿着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水路拉回家。
拉回家的豆子,成垛地堆放在场面上,雨水的不断浸泡,大部分都裂开了口,有的发芽,有的霉变,散发出扑鼻的怪味。雨过天晴,扒开垛子,蒸腾的湿气弥漫在空中,犹如一大片云彩,遮天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气消散,人们才感觉到太阳的温暖。于是,人们上午把豆子摆放在场面上晾晒,经过几次翻动,待到下午二三点后碾压。
碾压的工作由几个年长的男人来承担。他们指挥拉着碌碡的牛,在豆子上反复碾压,使豆子脱离豆荚,落入地面。随后就是起场,把豆秆运走,豆子、豆叶等杂物,人们利用簸箕使之分离。我们叫扬场。手持簸箕,把豆子撒向空中,在风的作用下,豆子与杂物分开。一个人搭锨,向簸箕里铲豆子,另一个人用扫帚清扫杂物。
玉米的收获也是靠人工来完成。人站在高大的玉米秆下,秆上到处是霉变的痕迹,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直扑口鼻。抢收啊!管不了那么多,只管掰下玉米棒子。
“你再尝尝这新品种的柿子甜不?”主人把一个红彤彤的柿子递给我。
这才把我从那个年代唤了回来,我欣然接受,大口地嚼起来。放眼望去,一边是绿色的果园,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交相辉映在蓝天白云下,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宽敞的水泥马路,不时有汽车擦肩而过,满载着庄稼人的希望,向前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