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墙头 奔头
    黄河入陕处,陕西沿黄公路由此一路向南延伸。

    王清玉拎着蛇皮袋子在村里的海红果种植基地捡拾果子。

    从高处俯瞰墙头村。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文 王东宇/图
  陕西沿黄公路0公里处,榆林市府谷县墙头便民服务中心墙头村。
  万里黄河一入陕,便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犹如母亲的臂膀一般,将墙头村拥抱在怀。
  王清玉在这儿生活了61年。生性粗犷的他,虽对这片热土充满感情,但却一直羞于表达。在他看来,“家乡”二字太过文绉绉,“祖祖辈辈待着的地方”才最贴切。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墙头村不再是黄沙漫天黄土满地,绿油油的水浇地一眼望不到头。
  8月2日,王清玉开着三轮车去村北的海红果种植基地转了转。占地350亩的基地里,青绿色的果子挂满枝头。王清玉说,再过一个月,果子就全红了。
  站在树下,王清玉拽下一颗海红果,在衣服上抹了抹便吃了起来。虽然动作和以前一样,但口感、心境却完全不同。就像他说的,原来的海红果是“酸”的,而现在却是“甜”的。
  1 期盼
  王清玉家有辆驴车,多少年了他也舍不得扔,宝贝似的放在偏房一角。新房子盖好后,妻子嫌占地方,几次想处理掉,都被他拦下了。为这事,夫妻俩没少红过脸。
  王清玉是个念旧的人,对他来说,这辆车既是父辈们留下来的“念想”,也是陪着他讨生活的“功臣”,说啥都不能扔。
  20多年前,王清玉的父亲把这辆驴车郑重地交到他手上。“娃呀,这个家以后就靠你担着了。”当时,三十大几的王清玉已经成家,深知这辆驴车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地处晋陕蒙交界处的墙头村,原来到府谷县城只有两条路。一条一人多宽的土路,路上到处是大坑,赶着驴车到县城得3个小时;一条是横穿黄河的水路,要坐摆渡船先到对岸山西省河曲县,再到保德县,最后才能进府谷县城。
  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王清玉上府谷卖过西瓜,下内蒙古卖过蔬菜,到山西卖过海红果……他常常是天不亮就赶着驴车在渡口排队,十来点才能坐上船。有时实在排不上队,他就咬咬牙,走土路去府谷县城。要是路上有点耽搁,回来天就黑透了。
  有一年夏天,雨多,黄河发大水,船过不去。唯一的土路也被冲断了。
  也是在那一年,王清玉家的2亩西瓜长得特别好,个头大得一个人抱都有点吃劲。原本想着瓜卖了能给几个娃娃凑点学费,可是直到开学前,水也没退,路也没修好。眼看着熟了的西瓜开始烂掉,王清玉一个人默默地扛着锨,把那些瓜全埋了。
  “可要把日子往好了过,再不敢叫娃娃们跟着吃苦咧。”这些年来,一遇到事,王清玉就想起爷爷过世前对父亲说的话。为着这句话,父亲没黑没明地干了一辈子。
  再后来,父亲也不在了,临终前对他说的还是同样的话。
  其实,不是父辈们没本事,而是这风沙刮、河水淌的小村子,交通实在太闭塞了。即使遇上个好年景,也不顶个啥。王清玉说,收成再好,没有路,谁来买?往哪儿卖?
  让王清玉欣慰的是,随着“村村通”的普及,那条土路变成了3米宽的水泥路。虽然比之前方便了不少,可他心里还有个执念:村子能通一条宽阔的公路就再好不过了。
  这条路,啥时候能通?王清玉在盼,墙头村的老百姓也在盼。
  2 转机
  从春忙到冬,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王清玉心里憋屈,见了谁都没有多余的话。
  王清玉不光要操心自家的小日子,还得想着怎样让全村800多口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时候,还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清玉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王清玉想法多,思路活,却总见不着成效。带着村民种谷子,谷子卖不上价;接着改种黄米,黄米产量又不行;好不容易嫁接了百十亩海红果树,果子销路却成了问题。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王清玉差点儿把自己在村里的那点儿威望折腾光了。
  富日子好过,穷家难当。据说,那几年,村上开大会,底下连个人影都没有。干部坐在前头,你看我,我看你,个个一脸苦相。
  “事干不前去,叫大家咋个信任你?”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王清玉,尽管有点无奈,但他心里提着的那口气,始终没放下。
  “你说甚?要修路?”2009年的一天,听到这个消息时,王清玉急得鞋都没穿好,一口气跑到了1公里外的乡政府大院。
  “看,这是规划,有咱墙头呢。”乡干部说。王清玉接过那几页薄薄的纸,只扫了一眼,就一屁股蹲到地上,结结实实地哭了一回。
  连着几天,晚上睡觉时,王清玉都把复印的那几页纸压在枕头底下。“不怕你笑话,做梦都能笑醒。”王清玉说,打小在黄河边长大,家里老几辈都吃过交通不便的亏,他太清楚这条路的“分量”了。
  当年7月29日,一条沿着黄河西岸一路向南的路,开工了!
  这条路,就是陕西沿黄公路!
  由于部分路段施工难度大,挖掘机只能“趴”在陡峭的山崖上,用液压破碎锤一点一点地“抠”路基。据了解,仅榆林段一期工程路基全线贯通,就用了四五年时间。
  施工的那几年,王清玉经常在现场从早守到晚。他说,哪怕远远地看上几眼,听一听开山放炮炸石头的声音,心里也觉得踏实。
  陕西沿黄公路正式通车的那天是2017年8月28日。王清玉记得特别清楚。
  那一天,墙头村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全村800多口人聚在一起,比过年都热闹。
  那一天,王清玉一直咧着嘴笑,最高兴时,还扯开嗓子,吼了几句自己编的小曲。
  “沿黄公路修到墙头来,老百姓乐在眉梢喜心怀……”就像歌词里唱的那 样,墙 头村的春 天来了!
  3 新生
  “村子要发展,路是关键。”这句话,王清玉这两年见人就说。
  据说,自打沿黄公路通车后,墙头村的村民种啥啥卖钱。就在前两天,王清玉家剩下的一点儿西瓜也卖完了。一算账,5亩瓜一共卖了6万多元!这在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不光他一家,墙头村的老百姓日子都好过了。
  每年7月底,西瓜地腾了后种上大白菜,白菜行间套种些红薯和花生。剩下的地里,再种点儿玉米,一点儿“绺绺地”也不浪费。王清玉粗粗地算了下:去年,大白菜亩产达2万斤,地头价一斤6毛多钱;密植玉米亩产3000多斤,上门收购一斤1块多钱;加上杂七杂八的收入,光种庄稼,一户村民年收入轻轻松松就能突破六位数。
  让人欣喜的远不止这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墙头村的山坡上、公路边都栽满了树,昔日漫天风沙的黄土高原呈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以来,政策、项目、资金不断在墙头村落地,原来干啥还有点畏畏缩缩的王清玉终于有底气带着大家伙大干一场了。
  改善村容村貌、调整产业结构、成立海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墙头村的每一步,都踩在了点上,“走”得稳稳当当。
  路通了,机遇也来了。作为主导产业的西瓜,在墙头村有了自己专属的“节日”。“连续办了多年的西瓜节,1000多亩瓜不出村就被抢光了。”王清玉龇牙一笑,说话声都高了,“一到那几天,村里车多得停不下,光维持秩序的就有100多人。”
  名不见经传的墙头村火了!
  贩瓜贩菜的来了,旅游观光的来了,学习取经的也来了。王清玉把这归结为“新生”带来的蝶变效应。他说:“咱这儿现在是省级重点农业园区,海红果、瓜菜都是增收‘名片’,家家户户都有了好出路。”
  生活好了,心情也好了。王清玉家的堂屋里有一张去年春节照的全家福。一家十来口人穿着簇新的唐装,个个笑容灿烂。有时候,他会对着照片出神,看着看着,那些年吃过的苦、遭过的罪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里回荡。
  如今,那些肩挑、背扛、驴车拉的苦日子早已成了历史。这个“鸡鸣闻三省”的小村子,每天都在演绎着“墙里有花墙外香”的新故事。
  王清玉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