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北草地里看伙场
——榆阳区大力发展伙场经济侧记
  本报记者 鱼玉军
  伙场,这一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的独特农村风貌,正在焕发第二次生机。
  从榆林城北出发,沿242国道向西北行驶45公里,便进入榆林市榆阳区巴拉素镇。放眼望去,大片农田由树木分割成井字布局,白墙青砖围着的简欧式新农居格外惹眼,院落外边的养殖圈舍、共享草棚各得其所,木栅栏里的菜园、花园错落有致,绿树成荫的小公园、小广场独具特色。
  “乘着人居环境整治的东风,我们开展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伙场问题整治,同时发展伙场经济,效果逐步显现。”8月23日,榆阳区巴拉素镇党委书记纪怀雄一边在乡村道路行走,一边介绍相关情况。
  伙场里的症结
  在榆林,长城沿着毛乌素沙地边缘由东向西延伸。以长城为界,榆林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丘陵沟壑区。据史志记载,由于民族关系融合向好,自清朝康熙年间以来,官方准许汉民在长城以北一定区域结伙盘场,搭伙种地。后来出关的汉民多以家族为主盘踞,用栅栏圈地耕种养殖。其所居场地多以姓氏命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伙场社会和伙场文化。所以伙场也称伙场盘子,也叫伙盘。榆林人习惯把北部风沙草滩区称为北草地,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自由圈占的土地叫伙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曾经让农民赖以生存的伙场,集聚的问题越来越多。”纪怀雄感慨地说。
  曾经沙地无人管理,村民谁先占谁使用,谁围得大谁用得多,导致后来的村民能占用的地越来越少。大的伙场占地百余亩,小的不足十亩。有的伙场是祖辈相传,有的依托过去治沙造林取得了林权证,有的长期出租。一些村民因用地不公和土地权属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兄弟反目,邻里成仇,有的还闹上法庭。此外,村民在围起来的伙场内,随意放牧,乱堆杂物,种植区、养殖区、生活区不分,环境很差。
  “因为历史原因,伙场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不仅导致环境差,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纪怀雄表示,“伙场盘子成为北草地环境整治的难点、乡村治理的焦点、邻里关系的堵点。”
  伙场中的经济
  巴拉素镇新庙滩村王家峁伙场边海霞家,一出大门就是青砖铺路,院墙外侧栽种了花草树木。砖路两侧,小栅栏围着四方型的小菜园、苜蓿园,不远处依托两棵老树搭成了伙场公园的入口,附近建有共享草棚、公共水厕。今年3月,王家峁伙场经过整治,呈现出美丽宜居的新景象。
  “过去,我们家在伙场里围了不到10亩地,牲畜圈舍、旱厕、秸秆、菜园都圈在一块,木栅栏和铁丝网破破烂烂、东倒西歪。伙场里虽然凌乱,可当初还真舍不得拆,总感觉伙场地围起来才是自家的。”边海霞直言。现在,看着家门口利用伙场地建起来的小公园和新的生活设施,她觉得十分惬意。
  2021年春季以来,以榆阳区巴拉素镇为代表的北部乡镇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创新思路,开展伙场综合治理。“打开围栏网子,拆除废弃房子,收回伙场盘子,摊好伙场分子,建起蔬菜棚子,饲草跺进棚子。”这成为伙场治理的六项举措。
  “收回伙场盘子,实质上还属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民自占的房前屋后伙场地收回村组统一管理,折股量化到村民名下。”纪怀雄说。
  巴拉素镇以元大滩村付家坑小组为伙场整治试点,按照“议定基础伙场+人口变量伙场”的原则,确定村民可以占用的标准面积,腾退超面积伙场。截至今年上半年,巴拉素镇已整治伙场77处,打开围栏3.6万平方米,拆除废弃建筑物354处2.7万平方米,收回并折股量化伙场地685亩。
  腾退出来的伙场地怎么管?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在纪怀雄看来,伙场整治如同农民二次创业。巴拉素镇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羊子、肉牛、生猪等养殖业,推广共享圈舍、共享草棚,在腾退出来的伙场上建起近百座大棚。村民利用重新规划的伙场发展西瓜、葡萄、沙盖、沙葱等特色产业,依托合作社打造伙场特色农产品品牌。另外,沿公路建起的“兴农驿站”,让农民可以更便捷地销售农产品。
  榆阳区副区长高来伟介绍,草滩区在伙场整治过程中,全面开展伙场小果园、小公园、小菜园、小花园“四园建设”,努力实现伙场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设施区“四区分离”,着力建设致富、干净、生态、文化、和谐“五类伙场”,打造“兴农驿站”销售平台,探索“5+1”伙场经济发展模式,催生了“一伙场一特色”的伙场经济。
  伙场外的庭院
  走进榆阳区南部山区,在古塔镇古塔新村杭庄组村民杭四祥家,一排窑洞青砖贴面、灰瓦挑檐,院外巷道宽敞洁净,院内布局紧凑有序,果树、蔬菜环绕着凉亭,充满了浓浓的田园风情。
  “我家院子里种的瓜果蔬菜种类比较多,有桃树、葡萄、黄瓜、辣椒等,自家吃不完,节假日游客进院子休息采摘,也能增加些收入。”杭四祥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由于不同的地域风貌,在榆阳区北部草滩区发展的伙场经济,对于南部丘陵山区来说,称为庭院经济。2022年初,榆阳区委出台“一号文件”,要求总结推广巴拉素镇伙场盘子整治经验,在北部发展伙场经济,在南部探索庭院经济,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个示范点。7月26日,榆阳区召开了乡村振兴暨“伙场(庭院)经济”现场推进会,并实地观摩南北两个片区的伙场经济和庭院经济发展情况。
  在发展伙场经济和庭院经济过程中,榆阳区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需施策。古塔镇古塔新村杭庄组采取“雨污回收利用”模式,有效解决灌溉难题,盘活“方寸闲地”。青云镇褡裢沟村采取“统一种植、集体管理、集中销售”模式,种植西梅等高价值经济林。牛家梁镇什拉滩村采取“矿区综合开发”模式,利用移民搬迁腾退的废弃村落,实施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巴拉素镇讨讨滩村马家兔小组采取“农文旅融合”模式,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发展伙场经济和庭院经济,不仅可以倒逼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也可以带动农民增收;不仅可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也可以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不仅可以留住乡思乡愁,也可以促进乡风文明。”中共榆阳区委副书记、榆阳区区长崔飞表示。
  目前,榆阳区把发展伙场经济和庭院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按照“小规模、大群体,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有效利用“半劳力”“弱劳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把“方寸闲地”变为“增收宝地”,将伙场和庭院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末端阵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