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归雁”创业有劲头 村民日子有奔头
    李相儒正在展示他们的产品。

    廖伦非和她种植的魔芋。

    李新文正在查看玉米长势。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支持返乡人员创业的政策落地,三秦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由“离乡”变为“返乡”。好政策的引导、良好的发展机遇,使这些有志青年看到家乡发展的希望。于是,作为“归雁”的他们带着资源和资本,带着一颗投身家乡建设的心,在故土耕耘新事业,带领百姓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1 “雁归来” 深耕“中医农业”
  李相儒是旬邑县底庙镇有名的“头雁”。学医出身的他在家乡流转3000余亩地种植中药材。2017年,浓浓的乡愁情结使他下定决心为家乡做点事情。凭着多年从业经验,立足旬邑县特有的自然环境,李相儒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柴胡、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中药材。
  7月20日,在李相儒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一年轻小伙正在摘西瓜,这是他在连翘地套种的西瓜。为了保证土壤干净,避免中药材受到农药残留污染,他动手制作工具,用物理方法对付鼠害。这位小伙就是李相儒非常认可的中药材基地负责人陈云龙。
  “基地这块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提升,还要注重药农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发挥每个药农的优点,通过选出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措施,大大提高药农的劳动积极性,并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农业的后备力量。”李相儒说,“让药农增收,并认可我们的发展方向,做强‘中医农业’。”
  “我们定期学习,按照要求种植中药材,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底庙镇前村药农周军令告诉记者,他在基地种植蒲公英和柴胡,每年收入达五六万元。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从选地、整地、修路、购置农机具到移植野生中药材,每一件事李相儒都力求做得精细。就拿中药材错峰采收来说,光务工一项就带动当地村民年增收近5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马栏镇陆续流转土地2000亩,进行中药材育种育苗。”李相儒表示,接下来他将充分挖掘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红色资源,打造一系列品牌,让当地的农产品、中药材走出旬邑,走向全国。
  据了解,在近期开展的“迎乡贤、兴产业、建家园、促振兴”活动中,旬邑县对返乡创业人才“敞开怀抱”,促使大家将思念家乡的赤子情怀转化为反哺桑梓的火热实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更稳、节奏更快。
  2 “凤还巢” 反哺润泽乡里
  “我们廖总待人真诚,她对留守儿童和老人特别好。”7月22日,提起岚皋县伦非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廖伦非,岚皋县民主镇兰家坝村9组村民包常喜赞不绝口,“她还流转了我家的土地,给我一份工作,让我月月都有收入。”
  包常喜今年52岁,她家通过移民搬迁住进了楼房。丈夫和儿子在外打工,她在“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这让她很满足。
  在当地村民眼中,廖伦非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2015年,她在非洲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超过300万元。2017年,廖伦非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立志做出一番事业来。
  “我们这里空气好、环境美、土地肥沃,只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面对零散的山地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廖伦非告诉记者,看到淳朴的乡亲和撂荒的土地,她下定决心投资农业。随后,她流转七八百亩零散山地,种植魔芋等农产品,除去流转费用,每年给村民的劳务费支出达20万元。
  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廖伦非发现村上有的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看管,有的因为单亲缺少关爱,于是她便办起补习班,给留守儿童当起了“妈妈”。去年,她又创办了养老中心,为老人免费提供日间照料。大家都知道,廖伦非对留守儿童和老人有爱心、责任心。但不知道的是,为了让孩子和老人过得更好,她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
  “国家政策好,每走一步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让我觉得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廖伦非表示,产业要发展,孩子和老人也要照顾好,这都是她的事业,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为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岚皋县将“筑巢引凤”作为经济发展的抓手,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夯基础,吸引岚皋籍在外人才返乡投资创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3 “游子回” 只为种好粮食
  7月21日,天气炎热,在富平县美原镇吴村村,村民李新文刚从玉米地里除草回到家,虽然头上满是汗水,但他脸上却满是笑容。
  52岁的李新文是土生土长的吴村村人,以前一直在西安做物流生意。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在外打拼20年的“乡村能人”的终极梦想却是回家种地。
  “以前,只想走出去,一门心思在大城市创业。现在,如愿回到村里,我就想踏踏实实种好地。”李新文说,选择专心种地,是因为国家政策好,种植粮食和玉米风险小,收益相对稳定,自己又乐在其中。
  “我们这里土地肥沃、一马平川,适宜种植粮食,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区。”李新文告诉记者,从西安回来后,他和朋友流转村上40余户村民的40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
  起初,李新文的举动遭到村民反对,有人质疑在外闯荡多年的他会不会种地。听了这些,他没有气恼,而是用行动告诉大家:只要心中有热爱,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干事的脚步。很快,李新文就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我们的小麦都是无人机飞防、追肥,机械化收割。收割一两天后,紧接着进行玉米机械化种植。”李新文算了一笔账:今年小麦亩产650公斤左右,到时玉米也差不多是这个收成。一年两料,一料毛收入就能达60万元左右。这让原本就热衷于农业的他对种地更有信心了。
  来到李新文的地里,郁郁葱葱的玉米长势良好,勃勃生机孕育无限希望。再过两个月,玉米就到了收获时间。“庄稼长得好、收成好,再辛苦也值了。”李欣文难掩欣喜。
  “下一步,我们计划流转1000余亩土地,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务工机会。”李新文说,“我现在是职业农民,土里‘刨金’,就是要让土地产出更大的价值。”
  农业路子越来越宽,种田日子越来越甜。据悉,富平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让“归雁”回乡创业有干事的激情、有发展的平台、有干事出彩的机会。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近年来,我省人社部门联合省级相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创业。在“归雁”政策支持下,一批不忘桑梓、回报社会的返乡创业优秀人才在家乡实现自身价值,持续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