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英雄雷达站纪行
齐清华
1975年5月20日,当时担任西藏空军拉萨指挥所政治部新闻干事的我陪同新华社记者贺明科上甘巴拉雷达站,采访连队官兵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英雄雷达站的过人之处。
甘巴拉山海拔5374米,是喜马拉雅山山脉南麓众多山峰中最高的一座山。甘巴拉山在藏语中的意思是一座无法超越的山峰,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就建在这座山上。
吉普车载着我们向甘巴拉山进发。到甘巴拉山顶的雷达站,需要走25公里18道弯的盘山路。车每走到一个转弯处,就需要停下,倒一次车,再打一把方向才能继续前行。顺着车窗往下看,山下是万丈深渊,让人头晕目眩、不寒而栗。司机小刘告诉我们,在这里开车,一要技术好,二要刹车好,一旦翻下去,就与世长辞了。他的玩笑话说得很轻松,但我们却笑不起来。
快到山顶时,空气越来越稀薄,我感到胸口憋得难受,脑袋嗡嗡作痛,直觉告诉我,已经进入了生命的禁区。
迎接我们的是连队文书,他黑乎乎发青的脸庞和全身油污的军装让我想起了在井下挖煤的矿工和汽车厂的修理工。我想,这个兵好像不大讲卫生。等见了连长,原来和文书一模一样。看见我们一脸疑惑,连长告诉我们,“山上没有水,吃的水要从山下送上来,或者到半山腰挖冰背上来烧化,每天早晨每个人一杯水,既刷牙又洗脸。遇到大雪封山,连这点需求都满足不了,因为不管啥时候首先要保障雷达的运转,衣服只有等3个月后换防下山再洗了。”
山上的温度在零下40多度,室内没有火炉,更没有暖气,穿着绒衣棉衣皮大衣的我仍然感到身上冷飕飕的,穿着大头靴的脚也冻得有些麻木了。更让人难受的是缺氧带来的胸闷、气短、头痛、浑身痛,恨不得全身都长上鼻子嘴呼吸。连长让文书送给我们每人一个氧气袋,吸了两口,感觉好多了。连长说,“你们的体质还算比较好的,山上的氧气不到内地的一半,身体不好的人上山吃不消,团部给连队配了个卫生员,身体看起来还比较壮实,两次上山都因肺气肿急性发作送下山。”
我们提出到雷达阵地上看看,连长让战士搀扶着我们,被我们婉言谢绝了。从连队驻地到雷达站有84级台阶,我们足足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每上一个台阶,我们都要在原地立定,大口喘上几口气休息一下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在这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名不虚传。
登上山顶,一览无余,千山绵亘,恰似一条巨龙飞向天边,重峦叠嶂,犹如海涛奔腾,巨浪排空,十分壮观;俯首细赏,清澈的羊卓雍错湖与巍峨的群山构成一幅人间瑶池仙境,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不是高寒缺氧,这里完全可以建成一个旅游胜地。
由于担心被狂风蛮横地推下山去,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山顶。
晚饭是每人一份被战士们称为“甘巴拉一号”的水煮方便面。睡觉时,连队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鸭绒睡袋,睡袋的颜色已经看不出来了,只见黑糊糊的,上面好像刷了一层油漆,手摸上去冰凉冰凉的,钻进睡袋,没有丝毫的暖意。那天晚上,我一宿未眠,胸口憋得难受时吸两口氧气。在这种亲身亲历中,第二天我们完成了采访任务。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甘巴拉山雷达站官兵在生命禁区顽强拼搏、勇于献身的精神使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