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25周年

精耕中国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田”

——杨凌发展现代种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纪实

时政要闻
  王平
  加速种业创新,做强农业“芯片”,着力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这是杨凌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
  从“一个小麦品种挽救大半个新中国”的赵洪璋院士到“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育种家李振声院士;从著名小麦育种家王辉到育种家吉万全……一代又一代的杨凌农业科学家心怀社稷、情系苍生、脚踏黄土、辛勤耕耘,他们以无私的担当精神,不断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先后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并在多个领域领跑中国种业,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打造世界现代种业新高地作出了卓越贡献。
  勇创新高 矢志不渝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新中国成立以来,杨凌农业科学家培育的小麦品种主导了我国黄淮麦区的4次更新换代,推动了陕西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
  赵洪璋院士选育的“碧蚂1号”,让我国小麦产量从80公斤提升到200公斤,单年推广面积9000万亩创造历史纪录;李振声院士培育的“小偃6号”,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先河,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宁锟研究员选育的“陕农7859”推广到黄淮大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进入21世纪以来,王辉教授的“西农979”已累计推广1.5亿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一代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教授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锐意进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养团队,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选育的“西农511”小麦在黄淮南片大放异彩。
  康振生院士团队正在攻克小麦“癌症”条锈病;宋卫宁教授破译小麦基因组密码;吉万全教授向优质强筋、抗赤霉病和条锈病的绿色小麦“进军”;马翎健教授致力于酿酒专用小麦育种;张正茂教授团队定向“中亚”小麦和功能营养彩色小麦;闵东红教授全力破解抗旱节水转基因小麦新品种培育技术难题……还有玉米、油菜等等,基础研究、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杨凌种业创新如火如荼。
  杨凌不断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先后建设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97个,成为助推农业科技创新的“加速器”。随着杨凌体制优势、科教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区校融合的不断深入推进,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秦丰种业、金棚种业等知名种业企业、科研院所纷纷聚集杨凌,促使区校融合、协同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25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小麦、玉米、油菜、苹果育种和条锈病防控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达768个、苹果新品种12个,建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苹果等生物育种技术体系,为我国突破关键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夏时节,麦浪滚滚,一场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杨凌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企业家和农民朋友现场观摩数十个杨凌系列小麦新品种,见证了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
  “杨凌示范区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在小麦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创新成果,成功探索出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发展路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说。
  成果转化 惠泽万家
  从黄淮粮仓到西部戈壁沙漠,从海南育种基地到沿黄生态保护,杨凌示范区的科技推广基地在祖国大江南北星罗棋布,杨凌“种子”到处可见。黄淮麦区的“杨凌小麦”、长城内外的“杨凌玉米”、黄土高原的优质苹果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
  25年来,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项,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达到235亿元。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形成了“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做给农民看;开展科技培训,教会农民干;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帮着农民赚”的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模式,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征兵教授说:“杨凌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六种推广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杨凌示范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育种技术、示范推广等优势,充分发挥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杨凌)旱区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作用,把杨凌农业科技成果送到了千家万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苹果新品种“秦脆”苗木生产经营权实施许可海升集团陕西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转让费1200万元;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511”技术转让费达455万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武农981”“武农988”小麦品种权实施许可金额100万元,杨凌种子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的追捧。
  “杨凌示范区探索形成了多种示范推广路径,科技成果得到快速转化示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旱区特色农业脱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立会说。
  “杨凌种子” 走向世界
  2018年盛夏时节,杨凌示范区与哈萨克斯坦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图尔根尼村共建的“中国—哈萨克斯坦农业创新园”,哈方农艺师阿布姆斯利姆·阿利苏尔塔诺维奇望着上千亩棒大粒饱的“中国玉米”,脸上笑开了花,盛赞杨凌农业科学家。自2019年以来,示范园先后引种试验了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和苗木等6大类45个品种,其中“WW-5”小麦亩产达319公斤,较当地品种亩产 175 公斤高出82.3% ;“P2”大 豆亩 产达232.5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32.7%;“MZ6”玉米品种平均亩产达399.6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15%……在图尔根尼一带,“杨凌种子”成为响当当的中国名片。
  杨凌国际合作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正茂教授深有感触地说:“目前,我国小麦新品种已在哈萨克斯坦等地进行推广,比当地主栽品种每亩增产最高达60.51%,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在当地逐步推广普及。杨凌‘良种’和技术也在哈萨克斯坦助力‘乡村振兴’。”
  杨凌以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深入推进国际农业交流、培训、示范,先后成立了丝路沿线国家科教单位参加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和丝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0多个农业科技合作园区,杨凌鸿腾农业、汇承果业、乐达生物等一批杨凌企业也走出国门,深入开展农业项目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快速发展。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世界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杨凌基因”,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国开出绚丽的“国际合作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