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党群齐上阵 村村景色新
从高处俯瞰,临潼区油槐街道南张村广阔农田阡陌纵横,设施大棚整齐划一。
在盘龙村,颜显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桃子书记”。
云蒙山村地栽木耳长势喜人,汪春堂(右)充满了干劲。
张炜峰正在大棚里查看圣女果长势。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像往常一样,天刚蒙蒙亮,颜显琴就起床了,她简单收拾一下,把当天要做的事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就匆匆往村委会走去。
颜显琴是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我省成千上万名乡村振兴“带头人”中的一员。几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不断创新,一系列新举措、新思路落实在田间地头,“党建+”之下的美丽乡村组织更有力、服务更扎实、产业更兴旺。
1 凝聚合力 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沿着月河往村里走,绕过几道弯,就来到盘龙村桃花谷,这是村里最有诗意的地方。
“那边的小屋是创意民宿,这边是景观廊道,连着两届‘桃花节’都在这里举办。”6月18日下午,站在荷叶舒展的池塘边,颜显琴指着远处的山林说,“1100亩红桃树就种在四周山坡上。”
醉人的桃香弥漫沟谷。举目四望,葱茏叠翠,白墙黛瓦,水乡之韵随处可见。
“显琴是个能行娃,带着大家把村子搞得红红火火。”76岁的张翠琴正准备去桃园“上工”,“产业多,出路就多,光这两年我就攒了5万元。”
盘龙村有20个村民小组,过去由于产业乏力,年轻村民都外出打工,曾是典型的“空壳村”。尽管在村上工作了20多年,2019年被选为村里的“当家人”时,54岁的颜显琴仍然心怀忐忑:“干不好就会叫人戳脊梁骨哩。”
走马上任后,颜显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支部强支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群策群力,让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支部凝聚有力,产业才能更好更快落地。对此,颜显琴深有体会。村上以“支部+”发展红桃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盘龙“十里桃花”乡村旅游品牌。这个产业从拍板决策,到种下第一棵桃树,仅用了15天。
“在以前,光协商就得几个月。”颜显琴说,“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大家心齐了,项目落地也就立竿见影。”
2020年春天,当桃花开满山谷时,盘龙村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此后,盘龙村“十里桃花”名气渐响,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攀升。盘龙村也先后获得“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农业基地”“陕西省第三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空壳村”变身“示范村”,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班子队伍正确“领航”。颜显琴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也越来越有底气。
“现在,环境美了,产业多了,很多外出的年轻人陆续回村,干事创业的氛围特别浓。”在颜显琴看来,以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提升,是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的关键一招。
黄昏,阳光正好。村道上跑来几个欢快的孩子,袅袅炊烟氤氲着整个村落……眼前的一切都让颜显琴感到亲切。想着手头上还没有做完的事,她又急忙往山上的桃园走去。
2 增添动力 构建产业结构新态势
6月19日,在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地栽木耳基地,几名妇女一边采摘木耳,一边开心地聊着家常。正在查看木耳长势的云蒙山村“当家人”汪春堂在一旁打趣道:“之前栽木耳时,都谁说我是胡成精哩?”
没有主导产业,曾是云蒙山村的致命伤。2021年,在外创业多年的汪春堂,响应当地“归雁行动”召唤返乡回村,在村两委换届中成为云蒙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前一天,汪春堂一晚没睡,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发展产业。
“村上没有产业,村民就没有奔头。”汪春堂盘算着,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再把产业基地编成9个党小组,由党员担任组长,吸纳无职党员参与管理,用党小组“串起”产业链。
好不容易定好规划,准备栽木耳时,质疑声却纷至沓来。党员干部分头做工作,嘴皮子快磨破了,总算赶着春耕时节把10万袋木耳栽到了地里。“自己都不懂,怎么带头?”之后20天,汪春堂一头扎在基地,硬是把自己从技术“小白”变成栽种木耳的“土专家”。
去年秋季,木耳、豆角大丰收。今年开春,再流转土地扩大产业时,群众争先恐后要参加。为规范收益分配,支部创新实施“42211”机制,将收益按此比例用于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村风民风提升、困难党员群众救助和村干部奖补。
发挥党建“引擎作用”,首先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汪春堂上任不久就考虑换下年龄大的村干部,让年轻人上。消息一出,村里又炸了锅。党员干部接着跑东家进西家……
“现在班子有活力,村里风气都不一样了。”新上任的9组组长王建莉干劲十足。
修河堤、装路灯,村前屋后绿化美化,“数字乡村”配置一新……上任一年后,汪春堂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多元业态初步形成,带动80多人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26万余元……
一个小山村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很快兴旺起来,并成为洛南基层党建“传帮带”示范村,“头雁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优势资源竞相聚集。
鼓励能人返乡担任村“两委”成员,把“归雁”变“头雁”是商洛市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的一大亮点。记者从洛南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为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洛南县出台了多种考核办法,实行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基层治理高效运行。
3 激发活力 探索共同富裕新实践
用活“党建+”,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胜法宝”。2021年成为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南张村“主事人”的那一天,43岁的张炜峰就开始摸索怎么用好这个“法宝”。
6月20日,在南张村万邦现代农业园区果蔬大棚里,张炜峰捧着红艳艳的圣女果笑得合不拢嘴:“咱这儿地肥、水好,种啥都能成,不富说不过去。”
掰着手指头,张炜峰细数着南张村的“家底”:耕地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覆盖面广,小麦、玉米年年丰产;作为生猪养殖大村年出栏生猪数万头;以万邦现代农业园区为轴心,设施农业、田园采摘、加工销售、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一体产业格局已成规模;村集体固定资产580万元……
作为万邦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人,张炜峰经验丰富。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仍感到很大的挑战。
“担子重、责任大。班子有5人,全村还有60名党员,除了提升支部组织力,还要把分散的党员力量聚集起来,发挥带动作用。”张炜峰称。
一年来,张炜峰和村党支部成员一方面选聘20多名党员进班子,参与村集体事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加工农业、观光农业,打造自有品牌。同时把村里农机手、作务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全面实施土地托管等科学化、社会化服务。
通过“党建+”推动三产融合、共治共享,南张村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实践,处处迸发着强劲的“党建力量”。如今,这股力量已经贯穿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村上的产业效益呈现几何式增长就是有力证明。
“事事心中有数,治理才能拿出实招。”支部“给力”,张炜峰在村里开展工作愈发得心应手。
站在园区观景台上,看着生机勃勃的田野,张炜峰已经有了新勾画:把“党建”融入发展各个环节,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年年提升,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共富共美的“南张样板”。
一人定调,十指弹琴。以农村优秀人才为支撑,通过务实机制,使基层党建成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未来,随着党建引领富民强村不断实现新突破,更加和谐、美丽、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也会越来越有质感。
在盘龙村,颜显琴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桃子书记”。
云蒙山村地栽木耳长势喜人,汪春堂(右)充满了干劲。
张炜峰正在大棚里查看圣女果长势。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像往常一样,天刚蒙蒙亮,颜显琴就起床了,她简单收拾一下,把当天要做的事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就匆匆往村委会走去。
颜显琴是汉阴县蒲溪镇盘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也是我省成千上万名乡村振兴“带头人”中的一员。几年来,随着基层治理不断创新,一系列新举措、新思路落实在田间地头,“党建+”之下的美丽乡村组织更有力、服务更扎实、产业更兴旺。
1 凝聚合力 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
沿着月河往村里走,绕过几道弯,就来到盘龙村桃花谷,这是村里最有诗意的地方。
“那边的小屋是创意民宿,这边是景观廊道,连着两届‘桃花节’都在这里举办。”6月18日下午,站在荷叶舒展的池塘边,颜显琴指着远处的山林说,“1100亩红桃树就种在四周山坡上。”
醉人的桃香弥漫沟谷。举目四望,葱茏叠翠,白墙黛瓦,水乡之韵随处可见。
“显琴是个能行娃,带着大家把村子搞得红红火火。”76岁的张翠琴正准备去桃园“上工”,“产业多,出路就多,光这两年我就攒了5万元。”
盘龙村有20个村民小组,过去由于产业乏力,年轻村民都外出打工,曾是典型的“空壳村”。尽管在村上工作了20多年,2019年被选为村里的“当家人”时,54岁的颜显琴仍然心怀忐忑:“干不好就会叫人戳脊梁骨哩。”
走马上任后,颜显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支部强支部”,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群策群力,让大家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支部凝聚有力,产业才能更好更快落地。对此,颜显琴深有体会。村上以“支部+”发展红桃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盘龙“十里桃花”乡村旅游品牌。这个产业从拍板决策,到种下第一棵桃树,仅用了15天。
“在以前,光协商就得几个月。”颜显琴说,“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大家心齐了,项目落地也就立竿见影。”
2020年春天,当桃花开满山谷时,盘龙村迎来了第一批游客。此后,盘龙村“十里桃花”名气渐响,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逐年攀升。盘龙村也先后获得“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农业基地”“陕西省第三批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空壳村”变身“示范村”,每一步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班子队伍正确“领航”。颜显琴带领村民发展产业也越来越有底气。
“现在,环境美了,产业多了,很多外出的年轻人陆续回村,干事创业的氛围特别浓。”在颜显琴看来,以基层党建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提升,是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的关键一招。
黄昏,阳光正好。村道上跑来几个欢快的孩子,袅袅炊烟氤氲着整个村落……眼前的一切都让颜显琴感到亲切。想着手头上还没有做完的事,她又急忙往山上的桃园走去。
2 增添动力 构建产业结构新态势
6月19日,在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地栽木耳基地,几名妇女一边采摘木耳,一边开心地聊着家常。正在查看木耳长势的云蒙山村“当家人”汪春堂在一旁打趣道:“之前栽木耳时,都谁说我是胡成精哩?”
没有主导产业,曾是云蒙山村的致命伤。2021年,在外创业多年的汪春堂,响应当地“归雁行动”召唤返乡回村,在村两委换届中成为云蒙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前一天,汪春堂一晚没睡,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发展产业。
“村上没有产业,村民就没有奔头。”汪春堂盘算着,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再把产业基地编成9个党小组,由党员担任组长,吸纳无职党员参与管理,用党小组“串起”产业链。
好不容易定好规划,准备栽木耳时,质疑声却纷至沓来。党员干部分头做工作,嘴皮子快磨破了,总算赶着春耕时节把10万袋木耳栽到了地里。“自己都不懂,怎么带头?”之后20天,汪春堂一头扎在基地,硬是把自己从技术“小白”变成栽种木耳的“土专家”。
去年秋季,木耳、豆角大丰收。今年开春,再流转土地扩大产业时,群众争先恐后要参加。为规范收益分配,支部创新实施“42211”机制,将收益按此比例用于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村风民风提升、困难党员群众救助和村干部奖补。
发挥党建“引擎作用”,首先要选优配强村级班子。汪春堂上任不久就考虑换下年龄大的村干部,让年轻人上。消息一出,村里又炸了锅。党员干部接着跑东家进西家……
“现在班子有活力,村里风气都不一样了。”新上任的9组组长王建莉干劲十足。
修河堤、装路灯,村前屋后绿化美化,“数字乡村”配置一新……上任一年后,汪春堂交出了这样的成绩单:多元业态初步形成,带动80多人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26万余元……
一个小山村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很快兴旺起来,并成为洛南基层党建“传帮带”示范村,“头雁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优势资源竞相聚集。
鼓励能人返乡担任村“两委”成员,把“归雁”变“头雁”是商洛市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的一大亮点。记者从洛南县相关部门了解到,为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洛南县出台了多种考核办法,实行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机制,持续推动基层治理高效运行。
3 激发活力 探索共同富裕新实践
用活“党建+”,是解锁乡村振兴的“密码”,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胜法宝”。2021年成为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南张村“主事人”的那一天,43岁的张炜峰就开始摸索怎么用好这个“法宝”。
6月20日,在南张村万邦现代农业园区果蔬大棚里,张炜峰捧着红艳艳的圣女果笑得合不拢嘴:“咱这儿地肥、水好,种啥都能成,不富说不过去。”
掰着手指头,张炜峰细数着南张村的“家底”:耕地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覆盖面广,小麦、玉米年年丰产;作为生猪养殖大村年出栏生猪数万头;以万邦现代农业园区为轴心,设施农业、田园采摘、加工销售、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一体产业格局已成规模;村集体固定资产580万元……
作为万邦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人,张炜峰经验丰富。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仍感到很大的挑战。
“担子重、责任大。班子有5人,全村还有60名党员,除了提升支部组织力,还要把分散的党员力量聚集起来,发挥带动作用。”张炜峰称。
一年来,张炜峰和村党支部成员一方面选聘20多名党员进班子,参与村集体事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加工农业、观光农业,打造自有品牌。同时把村里农机手、作务能手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全面实施土地托管等科学化、社会化服务。
通过“党建+”推动三产融合、共治共享,南张村探索共同富裕的新实践,处处迸发着强劲的“党建力量”。如今,这股力量已经贯穿在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村上的产业效益呈现几何式增长就是有力证明。
“事事心中有数,治理才能拿出实招。”支部“给力”,张炜峰在村里开展工作愈发得心应手。
站在园区观景台上,看着生机勃勃的田野,张炜峰已经有了新勾画:把“党建”融入发展各个环节,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年年提升,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共富共美的“南张样板”。
一人定调,十指弹琴。以农村优秀人才为支撑,通过务实机制,使基层党建成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未来,随着党建引领富民强村不断实现新突破,更加和谐、美丽、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也会越来越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