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基层见闻
“稻渔共作”种出经济生态“双丰收”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李小艳 慕东霞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6月25日,在黄陵县店头镇潮塔村,成片的水稻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绿宝石”,整齐划一的农田里,村民们有的给水稻施肥,有的忙着投喂鱼虾,有的在测量龙虾、大闸蟹的生长情况,一派繁忙景象。
  潮塔村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帮扶对象,驻村第一书记孟祥毅见证了这里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蜕变——村里利用流转土地,搞现代农业建设,推广“稻渔共作”模式,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不仅实现了稳粮增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变化可真大!以前傍着好山好水,可年轻人不愿过靠天吃饭的日子,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近两年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将荒地流转过来种水稻。”正在稻田里劳作的潮塔村党支部书记麻园林感慨道。
  潮塔村有1054人,耕地面积1458余亩,人多地少。近年来,村民们以劳力、耕地入股,实现全村入社。“我们村地肥水清,施用农家肥,产的大米筋道、绿色有机,供不应求。”潮塔村村民汪忠民高兴地说。
  潮塔村临近河道,水源充沛,不仅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良好的生态环境还适宜鱼虾生长,是天然的水产养殖场。由于技术、人才跟不上,产业效益一直不明显。驻村以来,孟祥毅终日围着田地打转,寻思着如何让这片土地生出真金白银,养活更多人。经过一番调研,他萌生出通过稻渔共养共生,将普通单一稻田种植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经过和村委会商议,孟祥毅积极争取到40万元扶持资金,与企业、合作社共同谋划,采用“良种+良法”的种植技术,探索“稻渔共作”新模式。
  在合理的规划下,潮塔村建成了260亩的“稻渔共作”稻田,一条条错落有致的水沟,鱼、虾、蟹、泥鳅游弋在稻田间。稻田为鱼虾蟹提供微生物、昆虫等天然饵料,使鱼虾蟹肉肥味鲜,而鱼虾蟹在水里活动可以减少杂草滋生,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养料,获得更优质的稻米和水产品,实现有机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孟祥毅算了一笔账:“稻渔共作”使水稻亩产量从25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鱼虾蟹初期投放1万公斤,产值至少35万元,比原来只种水稻的收益翻了3倍至5倍;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稻田美景如诗如画,吸引周边城镇居民纷纷前来观光打卡。
  “每逢周末,大家都带着孩子到这里体验农事、钓鱼休闲,玩累了再吃顿农家饭。”孟祥毅说,近两年,潮塔村积极探索“稻渔+文旅”模式,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把村子打造成集水稻种植、水产养殖、农耕体验、垂钓体验、水上拓展训练、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同时通过一系列景观设计、运动赛事活动等,把“农业+旅游”搞得红红火火。
  如今,潮塔村正扩大稻渔种养面积,加深和专业技术团队合作,为村民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力争实现亩产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