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麦客”追“丰”记
    任团结夫妻正在收割小麦。记者 邵林喜 摄

    任团结展示荣誉证书。

    谈运运介绍临潼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情况。

    谈鹏介绍数字农机农场管理云平台。

  本报记者 王琦 文/图
  “三夏”农忙时节,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一台台驰骋在麦田里的联合收割机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机手们作为新时代的“麦客”,是丰收的见证者。他们肯吃苦,能吃苦,凭借着智慧和双手,不断拓宽致富门路,拓展新的机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 拓宽致富路
  “团结收麦,麦茬低还不遗麦子。”
  “他细心得很,边边角角都能收到,这些年我再没抡过镰。”
  “团结回来了,我们心一下子稳当了。”
  ……
  6月9日中午,在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的小麦收割现场,几位村民一边等待着小麦收割,一边夸赞着正在地里作业的收割机手——任团结。现场,任团结的妻子汪婷盯着收割进度,一圈下来,她上车驾驶换任团结吃饭。听到乡亲们的夸赞,她转头一笑,爽朗地回应道:“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说话间,电话铃声响起,只见她对着电话说:“姨,现在地里太热,你先不要过来,快到你家地的时候,我给你打电话。”
  任团结夫妻俩是80后,经营收割机作业已有12个年头。2010年,他们东借西贷买了台联合收割机。为了早些还清债务,“三夏”农忙时节,两口子没日没夜地“赶场子”。任团结在驾驶室里顶着高温,妻子挺着6个月的身孕在麦田测量地亩数。后来,为了减少开支,汪婷也学会了驾驶收割机。这些年,因为收割技术好,服务热情,夫妻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
  2015年,任团结买了第二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并享受到了农机补贴。与此同时,他还加入了临潼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努力学习农机维修的相关技能,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农机手比赛。他说,一方面是为了提升操作技能,更多的是开阔眼界,多学些东西。
  “这两口子是过日子的好手。”任陈村69岁的张碧侠竖起大拇指对记者说。经过几年努力,任团结家里不光有小麦收割机,还买了玉米收割机。为了能照顾孩子,夫妻俩农忙时节不再跨区域作业。2018年,心劲十足的两人搞起了养殖。“目前,养殖场存栏80多头猪。过一段时间,卖一部分,再卖掉现在这台收割机,换台动力足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任团结笑着说,致富路上要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
  2 “跨”出新机遇
  “你看,驾驶室温度任意调节、360度影像监控、北斗定位仪精准测量地亩数……”6月14日,临潼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谈运运正在向客户介绍新款的小麦联合收割机。
  相对于80后的任团结,70后的谈运运笑着说自己算是“老麦客”。1996年,他借钱买了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大多数农机手一样,他和妻子每年从3月份开始,自南向北开启收割之路。
  “第一台收割机连驾驶室都没有,一天下来,满脸是灰,只有牙齿是白的;第二台收割机没有空调。有一年在河南省灵宝市收麦,我刚进驾驶室,鼻血就流出来了,后来才知道驾驶室的温度已经高达60摄氏度……”天为被、地为床,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说起那些年的“三夏”经历,谈运运唏嘘不已。他已记不清收割机在地里坏过多少次,只知道当时的机子普遍动力小,故障率高。
  20世纪90年代,联合收割机刚兴起时,由于收割后的麦茬高、抛撒多,许多群众对其望而却步。当时,谈运运一方面引导群众接受新的收割方式,另一方面实行精细收割,争取做到茬低、最大化减损。
  “要想茬低,必须放慢速度,所以一天最多收四五十亩地,开得快机子就会塞住。而现在,像任团结操作的这种收割机,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收150亩地左右,抛撒率基本控制在2%以下。”谈运运表示,伴随着农机机械化的发展,收割机更新换代加快,动力越来越足,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收作业已完全被群众认可。
  “那个时候,每年回来就到11月了。虽说辛苦,但确实赚到了钱,尤其回到家看到父母孩子的笑脸,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谈运运说,如今在跨区作业上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体,他决定改变“单兵作战”的模式,带领更多的群众一起致富。
  2009年,谈运运开始经营和维修收割机,并办起了农机合作社,以“团队作战”模式跨区作业。在临潼农机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开始培训农机手安全驾驶、规范运营、农机具保养维修等。一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链就此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谈运运的合作社成员有80%在跨区作业。他们由东南向西北都有固定的客源,这样的“订单作业”既保障了合作社成员的收入,也为农民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3 “托”起好“丰”景
  将农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谈运运的影响下,儿子谈鹏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主导并引入数字化平台,以智慧农业和智慧农机为辅助开展社会化生产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谈鹏今年25岁,大学毕业后,在临潼金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当过农机手,做过维修工。这位90后的年轻“麦客”,相较于传统的农机手,更是把科学减损、提质增效通过智能化平台贯穿到了托管全过程。
  托管期间,他们还通过农机农场管理云平台对田块进行实时监控,根据作物的成熟度,派适合的农机手进行收割。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平台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等功能,农户能够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农户只需指一下地块,收割完毕后指出倒麦子的场所,变现后直接数钱。同时,他们还会对联合收割机的行程及工作时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发生故障,售后及时到地头维修。
  6月8日中午,陕西雨农众禾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谈鹏通过数字农机农场管理云平台向三个点位上的联合收割机发出指令,收割他们托管的临潼区雨金街道小麦种植大户的300亩小麦。
  “今年亩产在1200斤左右,比我自己种每亩产量增加了200斤,投入上也节约成本,这一料小麦普通农户一亩地的投入在550元,但我托管给雨农众禾只交460元托管费,再减去政府补贴的100元,实际上每亩地投资只有360元。”种植大户张鑫高兴地说,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既减少了投资,又节约了成本,省心又省力。
  临潼区农机管理站站长乔柳杰表示,将农田的耕、种、防、收等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由此实现了国家要粮食、农民要收益、企业要效益的多方共赢局面。
  “目前,我们公司在临潼区域托管的大田面积有8000亩,下一步,我们进一步将土地托管数字化、智能化,一年内将临潼区域的大田托管面积发展到2万亩。”谈鹏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