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治理沙化土地465万亩
本报讯(记者 黄敏)6月17日,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持续巩固和提升榆林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成果是陕西“十四五”期间向深绿色迈进的关键,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省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和矿区植被修复治理,确保“十四五”期间实现治理沙化土地465万亩。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也是阻挡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和屏障。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420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2030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13.6%和6.6%,全省99%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在榆林地区。多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治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效果。“十三五”期间,我省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固定率达到91.8%,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固”的历史性巨变,防沙治沙迈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沙区林分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工程项目,实现常绿树种面积由2005年的50万亩提高到目前的230万亩,沙区正逐步建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质效明显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综合示范模式丰富多样,先后建立综合治理示范点30余个,完成推广示范面积达15万亩。同时,通过一系列辅助生态治理措施,促进植被自然修复,全省封禁保护区内近90万亩沙化土地植被正逐步自然恢复。
近年来,我省始终以目标为引领,不断强化综合治理,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带动,把防沙治沙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累计新建经济林20万亩、改造低产经济林30万亩,培育各类苗木花卉超10万亩,以绿豆、小米、荞麦为主的沙区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150多万亩,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80万亩,大漠蔬菜基地30多万亩,榆林市林业产值突破80亿元,较2015年增长70%,初步形成了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省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提高沙区植被质量,着力构建防沙治沙新发展格局。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也是阻挡西北风沙东越南侵、维护京津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和屏障。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4204万亩、沙化土地面积2030万亩,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13.6%和6.6%,全省99%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在榆林地区。多年来,全省各地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抓治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防沙治沙取得显著效果。“十三五”期间,我省沙区仅存的5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固定率达到91.8%,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固”的历史性巨变,防沙治沙迈入了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沙区林分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工程项目,实现常绿树种面积由2005年的50万亩提高到目前的230万亩,沙区正逐步建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质效明显的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综合示范模式丰富多样,先后建立综合治理示范点30余个,完成推广示范面积达15万亩。同时,通过一系列辅助生态治理措施,促进植被自然修复,全省封禁保护区内近90万亩沙化土地植被正逐步自然恢复。
近年来,我省始终以目标为引领,不断强化综合治理,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带动,把防沙治沙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相结合,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累计新建经济林20万亩、改造低产经济林30万亩,培育各类苗木花卉超10万亩,以绿豆、小米、荞麦为主的沙区特色小杂粮种植面积150多万亩,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80万亩,大漠蔬菜基地30多万亩,榆林市林业产值突破80亿元,较2015年增长70%,初步形成了以林果业、农牧业、果蔬加工业等为主的沙区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省将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提高沙区植被质量,着力构建防沙治沙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