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我为群众办实事
这里是包村干部的“战场”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我听见地里有人开始收麦了,咱赶紧去看看……”6月11日,天还没有亮透,听到响声的徐佩赶忙起床,摸出手机一看,凌晨5时32分。
  今年37岁的徐佩,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街道已工作十多年,风风火火的干事作风,使她在包村工作中很有人缘。进入6月以来,交口街道正式进入“三夏”时间。徐佩和街道50多名干部全部下沉一线、吃住在村组,与辖区9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组成210多人的“三夏”服务队。
  连日来,作为西安市产粮大区的临潼区迎来大规模麦收,保粮、防火任务艰巨,麦田成了包村干部的“战场”。
  作为孙赵村的包村干部,徐佩和同事承担着村上4500亩小麦的抢收工作。在麦田里,身穿迷彩服,左臂戴着“防火巡查”红色袖章,右手提着水壶的徐佩跑前跑后忙处不停。
  “只要收麦播种的机器一响,我们就得到地里跟着。”每天不定时、常态化在田间地头巡逻,徐佩和同事们随时给农机手和村民提供服务。“师傅,那片麦还没有收,我看你车要走,群众在地头站着等你半天了。”远远望见收割机要走,徐佩一路小跑来到车前。“这片麦子有倒伏,收起来很麻烦……”“师傅你先喝口水,咱村干部把拉麦的车都替群众叫来了,大家眼巴巴地等你收哩!”跟农机手沟通了几分钟后,收割机驶向了等待收割的麦田。在徐佩的指挥下,农机手按照位置顺序,帮助农户依次收割。
  “以前‘三夏’防火就是铁锨、扫帚和水桶不离手,随时发现哪里冒烟就要扑上去。”连续14年参加“三夏”工作的徐佩发现,随着村民法治观念和环保意识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寻求多种秸秆回收利用途径,既不耽误播种,又增加了收入,自己的工作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现在‘三夏’工作更多的是随时协助群众联系农机手,保粮、防火、保安全是我们的职责。”中午时分,徐佩被同事喊去吃午饭。趁着吃饭间隙,徐佩打通了母亲的手机。“十几天没回家了,两个孩子全都是我妈管着,很是亏欠……”话没说完,徐佩就低下了头。
  当天下午5时21分,西安市气象台发布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临潼部分区域可能有雷雨大风天气。“现在要立即通知村民将晾晒小麦收起来,地里没有收的抢时间收割。”徐佩说。芒种前后是一年当中农民最忙碌的时刻,“龙口夺食”就是跟时间抢丰收。辖区小麦还没有收割完,徐佩和服务队就得及时督促村民进行玉米播种。
  如今,在临潼区交口街道,210多名坚守在“三夏”生产一线的干部队伍中,像徐佩这样的女干部就有70多名,其中以80后为主力。这些街道干部和村干部成了协调农机保粮食、组织禁烧防火灾、地头巡逻保安全的中坚力量,为“三夏”生产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