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我为群众办实事
“小院说事”解“心结”
  本报记者 赖雅芬
  玉米苗长得有一尺多高了,绿油油的煞是喜人。6月14日,锄完两行玉米地后,王有坐在地头休息。“要不是‘小院说事’给我解决了地畔纠纷,我这地可种得没这么舒心。”提起几个月前发生的那件憋屈事,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大棚说起。在吴起县白豹镇王湾村,有很多人像王有一样,依靠种植大棚西瓜、甜瓜过上了好日子。本来,他是鼓足了干劲,想把这个产业好好做下去。谁料,去年秋季的强降雨,让他的“大棚梦”彻底破碎了。
  “大棚灌了雨水后,棚体出现垮塌,不拆除的话会有危险。”王有说,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不舍把棚拆了。谁料,就在拆完棚平整土地、确认地畔的时候,问题来了。
  原来,之前建大棚的时候,王有和邻居各占了对方二三分地。棚拆完之后,他就自觉地把多占的地让出来了。可是,邻居说啥都不让,两家人为此经常吵架斗嘴,闹得很不愉快。
  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虽然咽不下这口气,可面对不讲理的邻居,王有也无计可施。恰在此时,他听说镇上有个“小院说事”新平台,专门解决群众的难事、烦事、揪心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今年2月,王有把这件事反映到了镇上。
  收到王有的“求助”后,白豹镇纪委书记、王湾村包村干部尹胜伟立马召集了几个村上的乡贤、能人充当“说客”,想把双方当事人都请到“小院说事”议事点。王有第一时间就去了,可是邻居却推三阻四,怎么也叫不到场。
  咋办?“既然人不来那咱就去,当面跟他好好说一下。”尹胜伟和村上一合计,就把“小院说事”议事点搬到了村民家中,几个人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给当事人做工作。
  “我都种了几年了,凭啥说让就要让出去?”第一次、第二次,王有邻居根本不买账,说不了几句话就开骂了,弄得在场的人都下不来台。尹胜伟没有灰心,他带着村上的“说事人”一趟趟地跑、一遍遍地劝,好话没少说、笑脸没少赔,终于在两个月后做通了工作。
  一个小院纳民意,一条板凳解民生。近年来,白豹镇通过开辟“小院说事”新平台,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有效化解基层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镇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加大‘我为群众办实事’力度,依托‘红色党建会客厅’这一载体,创新‘小院说事’社会治理模式,吸纳老党员、老乡贤等组成‘六老’调解团,运用三项调解,通过三步说事,妥善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白豹镇党委副书记马长生说,去年9月份以来,全镇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7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氛围。
  问题解决了,王有逢人就夸“小院说事”。他把地收拾了一下,赶在清明节后全部种上了玉米。下种那天,邻居也来了,站在地头用脚一下下踢着土块,低着头不说话。王有走过去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两个人咧嘴一笑,“心结”一下子打开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