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秦农论语
研学农耕文化 培育“悯”农“粮”心
  ■张恒
  为落实教育部“双减”工作要求和“五项管理”规定,开阔学生眼界,各地纷纷组织中小学生走出课堂,在田间地头开展农业劳动实践,感受农耕文化独特魅力。
  现实生活中,尽管城市里的孩子对书本知识对答如流,田园诗歌背得滚瓜烂熟,却常常是麦苗韭菜分不清,更不会用农具、干农活。研学中,孩子们动手整地、播种、收获,在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同时,更深刻地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培育“悯”农“粮”心,要让孩子们清楚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培育他们的爱粮、节粮、惜粮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如今,现代农业发展已不再是孤立的农业生产,它与文化、旅游等都息息相关。学生们到研学基地实践,除了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外,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可谓一举多得。农业稳,天下安。“传承农耕文化从娃娃抓起”是时代的召唤,把课堂“搬”进田园,让孩子们走进乡村,接触农业,手捧泥土学农事,闻着花香知时节,既能锻炼其劳动能力,也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学农耕文化要“劳”有所得。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参加农耕实践,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是要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深入地了解、学习、体验、感受农耕文化,在探索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在行走中传承文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未来的乡村也必将生机勃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