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从高处俯瞰,黄河滔滔,青山点翠,沿黄公路正成为黄土高原的颜值担当。
在石泉县喜河镇长阳村,生态护林员李品府(中)正在查看一草一木。
吴堡县城,黄河穿城而过,与岸边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
富平县,废弃矿坑经过综合治理,变成可耕良田。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一座座山川绿浪滚滚,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片片湿地草丰水美……放眼三秦大地,山青水绿,满目皆翠,在持续高质量国土守绿、添绿、护绿的叠加效应下,美丽陕西的颜值气质呼之欲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陕西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资源。多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前行,探索创新,多维发力,扎实推进全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提升,全力厚植三秦绿色底版,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不断拓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模式,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升级,一幅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城乡融合的共富图景越绘越精彩。
1 守护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富民
5月10日,小雨滴落,群山环绕中的石泉县喜河镇长阳村雨雾氤氲,林深清幽。一大早,生态护林员李品府整理好装备,踏上林间小路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工作。
时值初夏,满山林草青翠欲滴。“巡山时主要检查是否有人进入保护区,或者盗砍盗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一旦发现,马上上前制止,并上报上级部门。”李品府一边走一边细心观察,“石泉风景优美,林特资源特别丰富。保护好生态环境,老百姓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石泉坐落于秦岭南麓,全县森林覆盖率78.8%,拥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山林经济示范县等诸多称号。为守护一方山水,石泉县选聘476名网格护林员,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1151人,形成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管理的林长制新模式,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以绿色为底色、以生态为驱动,石泉中药材种植、茶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当地群众兴产业、谋增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财富”。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正是我省持续高质量推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写照。守护绿水青山,我省始终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关键领域,持续亮剑,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动各项生态治理、国土绿化工程落地见效,林草生态由“浅绿”向“深绿”徐徐迈进。2021年,全省营造林842.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营造林完成面积居全国前列;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空气质量显明改善,首次进入全国达标省份行列;生态示范创建总数达18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综合评价优良等级面积达96%以上。
如今的陕西,从林草密布的山区腹地到抬眼见绿的宜居城区,从风景怡人的美丽乡村到鱼鸟同欢的湿地公园……所到之处皆是风景。与之相伴的是,林果经济、林下种养、生态康养等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绿水、青山、净土正实实在在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优化生态空间 蓄积发展“绿量”
滔滔河水奔流而下,绿色廊道蜿蜒迂回,蓝天、湿地、芦苇、群鸟交相辉映……沿着陕西沿黄公路一路前行,一幕幕生态秀丽、绿意盎然的如画美景令人感慨万千。
5月11日,位于黄河边上的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一如往日热闹。在绕村而过的沿黄公路旁,“摆渡人”薛耀章摆弄好他的汽艇正准备开直播。
“现在黄河岸边生态美、绿化好,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人气旺,产业就旺,村里有的人搞特色种植、田园采摘,有的人发展特色餐饮、乡村民宿,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薛耀章说,“我经营着一个游乐园,每天还定时开直播将家乡的美丽景色、特色文化分享给网友。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就像一个大宝藏,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然而,几年前的川口村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地典型的“后进村”。一切改变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吴堡县围绕建设沿黄生态经济示范县总目标,一方面着力打造以“春赏花、秋观叶”为主题的沿黄带提升绿化项目,一方面依托大生态修复格局,同步推进城乡植绿增绿工程,并结合地域特点,打造百亩桃林、植物园、百草园等生态园区,将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驱动的良好态势。
借助“绿色”发展的东风,川口村趁势而为,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交通等优势,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把美景变成“钱景”,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我省城乡同步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随着全省绿色版图持续扩面增量,天然林修复、自然湿地保护不断深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得以充分优化,一个多元立体、业态丰富、活力十足的生态空间新格局逐步勾勒,为提级驱动生态富民蓄积了源源不断的“绿量”。
3 丰富治理内涵 扩大生态“朋友圈”
最近几天,在富平县宫里镇雷村、薛镇前坡村工矿废弃地整治复垦地头,一台台旋耕机、播种机来回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鸣,一粒粒早熟玉米种子有序播撒,为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种下绿色和丰收的希望。
“对废弃矿地进行治理修复,既可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又还绿色于大地,还生态于自然,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富平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富平县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工矿废弃地复垦相结合,对全县历史遗留矿山实施生态修复,通过矿坑填埋、地形重塑、土壤改良、田间工程、植树绿化工程等治理措施,让540亩废弃矿坑重焕生机。目前,复垦土地已经耕种完毕。再过几个月,这些地方都将大变样,又绿又美,还能增产增收。”
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工矿地,经过全面的综合治理、绿化造林,摇身一变成为处处见绿,可观可赏、可耕可种的沃野良田。废弃荒地的大美蝶变,不仅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完美注脚,也成为我省全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丰富生态系统内涵的有力见证。
以“生态绿”为红线,我省坚持不懈进行生态保护,同时大力开展秦岭、黄河等重点领域及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修复,并从法治层面为生态保护扩面提质、保驾护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在持续精准发力之下,我省生态治理修复工作不断点缀出新绿,生态“朋友圈”越来越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生态理念不仅深入人心,也映照在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上,伴随着挺进深绿的铿锵步伐,陕西正以最生动的实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描绘着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精致画卷。
在石泉县喜河镇长阳村,生态护林员李品府(中)正在查看一草一木。
吴堡县城,黄河穿城而过,与岸边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
富平县,废弃矿坑经过综合治理,变成可耕良田。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一座座山川绿浪滚滚,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片片湿地草丰水美……放眼三秦大地,山青水绿,满目皆翠,在持续高质量国土守绿、添绿、护绿的叠加效应下,美丽陕西的颜值气质呼之欲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陕西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资源。多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前行,探索创新,多维发力,扎实推进全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提升,全力厚植三秦绿色底版,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背景下,不断拓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模式,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升级,一幅山清水秀、产业兴旺、城乡融合的共富图景越绘越精彩。
1 守护生态屏障 推动绿色富民
5月10日,小雨滴落,群山环绕中的石泉县喜河镇长阳村雨雾氤氲,林深清幽。一大早,生态护林员李品府整理好装备,踏上林间小路开始了一天的护林工作。
时值初夏,满山林草青翠欲滴。“巡山时主要检查是否有人进入保护区,或者盗砍盗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等现象。一旦发现,马上上前制止,并上报上级部门。”李品府一边走一边细心观察,“石泉风景优美,林特资源特别丰富。保护好生态环境,老百姓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石泉坐落于秦岭南麓,全县森林覆盖率78.8%,拥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省级山林经济示范县等诸多称号。为守护一方山水,石泉县选聘476名网格护林员,设立县、镇、村三级林长1151人,形成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管理的林长制新模式,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以绿色为底色、以生态为驱动,石泉中药材种植、茶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丰富的山水资源为当地群众兴产业、谋增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财富”。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正是我省持续高质量推进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写照。守护绿水青山,我省始终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关键领域,持续亮剑,成绩斐然。
近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动各项生态治理、国土绿化工程落地见效,林草生态由“浅绿”向“深绿”徐徐迈进。2021年,全省营造林842.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93.3万亩,营造林完成面积居全国前列;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空气质量显明改善,首次进入全国达标省份行列;生态示范创建总数达18个,位居全国第一方阵;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综合评价优良等级面积达96%以上。
如今的陕西,从林草密布的山区腹地到抬眼见绿的宜居城区,从风景怡人的美丽乡村到鱼鸟同欢的湿地公园……所到之处皆是风景。与之相伴的是,林果经济、林下种养、生态康养等富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绿水、青山、净土正实实在在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优化生态空间 蓄积发展“绿量”
滔滔河水奔流而下,绿色廊道蜿蜒迂回,蓝天、湿地、芦苇、群鸟交相辉映……沿着陕西沿黄公路一路前行,一幕幕生态秀丽、绿意盎然的如画美景令人感慨万千。
5月11日,位于黄河边上的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一如往日热闹。在绕村而过的沿黄公路旁,“摆渡人”薛耀章摆弄好他的汽艇正准备开直播。
“现在黄河岸边生态美、绿化好,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人气旺,产业就旺,村里有的人搞特色种植、田园采摘,有的人发展特色餐饮、乡村民宿,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薛耀章说,“我经营着一个游乐园,每天还定时开直播将家乡的美丽景色、特色文化分享给网友。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就像一个大宝藏,是我们增收致富的‘金字招牌’。”
然而,几年前的川口村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地典型的“后进村”。一切改变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开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吴堡县围绕建设沿黄生态经济示范县总目标,一方面着力打造以“春赏花、秋观叶”为主题的沿黄带提升绿化项目,一方面依托大生态修复格局,同步推进城乡植绿增绿工程,并结合地域特点,打造百亩桃林、植物园、百草园等生态园区,将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形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驱动的良好态势。
借助“绿色”发展的东风,川口村趁势而为,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交通等优势,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把美景变成“钱景”,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攀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是我省城乡同步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随着全省绿色版图持续扩面增量,天然林修复、自然湿地保护不断深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得以充分优化,一个多元立体、业态丰富、活力十足的生态空间新格局逐步勾勒,为提级驱动生态富民蓄积了源源不断的“绿量”。
3 丰富治理内涵 扩大生态“朋友圈”
最近几天,在富平县宫里镇雷村、薛镇前坡村工矿废弃地整治复垦地头,一台台旋耕机、播种机来回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鸣,一粒粒早熟玉米种子有序播撒,为这片曾经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坑种下绿色和丰收的希望。
“对废弃矿地进行治理修复,既可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又还绿色于大地,还生态于自然,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富平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富平县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与工矿废弃地复垦相结合,对全县历史遗留矿山实施生态修复,通过矿坑填埋、地形重塑、土壤改良、田间工程、植树绿化工程等治理措施,让540亩废弃矿坑重焕生机。目前,复垦土地已经耕种完毕。再过几个月,这些地方都将大变样,又绿又美,还能增产增收。”
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工矿地,经过全面的综合治理、绿化造林,摇身一变成为处处见绿,可观可赏、可耕可种的沃野良田。废弃荒地的大美蝶变,不仅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完美注脚,也成为我省全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丰富生态系统内涵的有力见证。
以“生态绿”为红线,我省坚持不懈进行生态保护,同时大力开展秦岭、黄河等重点领域及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修复,并从法治层面为生态保护扩面提质、保驾护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在持续精准发力之下,我省生态治理修复工作不断点缀出新绿,生态“朋友圈”越来越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生态理念不仅深入人心,也映照在三秦大地的角角落落。站在新一轮发展的起点上,伴随着挺进深绿的铿锵步伐,陕西正以最生动的实践,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描绘着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精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