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守好“三秦粮仓” 端牢“中国饭碗”
——我省多举措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5月25日,从高处俯瞰,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田地里小麦泛起金色麦浪,丰收在望。 彭一鹏 摄

    修整后的高标准农田渠系配套完善,李保利看着长势良好的小麦喜笑颜开。 彭一鹏 摄

    勉县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田块开展地下害虫防控。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立夏三日正锄田,扬花灌浆麦浪翻。5月11日,在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李十三村的麦田里,绿油油的小麦已经过膝。望着颗粒饱满的麦穗,村民李保利心中已酝酿起丰收的喜悦。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多年来,我省一直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守住耕地红线,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在一系列硬措施的落地实施下,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老百姓种粮的信心越来越足。
  1 建设高标准农田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2021年,陕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06.45万亩、总产量1270.4万吨,种植面积稳定增加、产量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这一成绩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秋霖天气影响,素有“关中粮仓”之称的渭南去年小麦播期拉长,晚播面积大,苗情复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打底”下,全市耕作条件大幅提升,渠系配套更加完善,逐村逐地逐户落实了“两肥两水”关键措施,为晚播小麦由弱转壮奠定了良好基础。
  5月中旬,正是小麦灌溉升浆水、喷施增粒肥的关键时期。连着几天,李保利总是大清早就在自家麦田里忙活起来。“这片晚播小麦能迎头赶上,多亏了水肥能跟上。”今年麦秆壮实,麦穗饱满,即将到来的“好收成”让他干劲十足。
  “之前村里都是土渠,浇地时全家齐上阵,个个手忙脚乱。今年新修了水泥渠,既不跑水也不渗水,一个人轻轻松松地照看,比往年省事多了。”蹲在田埂边,李保利笑着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里耕地变多了,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自然就上去了。”
  为均衡配置水源,方便村民灌溉,开春以来,蔺店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2000余万元,修整渠道3万多米。项目在李十三村落地后,李保利拉着左邻右舍沿着新修的渠道一米不落地走了一遍。看完,他们只说了一个字:“美!”
  农田高标准,农业高质量。只有把高标准农田建好、用好,才能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为此,我省下茬立势,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11万亩。其中,仅2019年到2021年的三年间,新建高标准农田710万亩。
  今年,这一目标又被提上了一个更高层次:2022年,计划再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届时全省高标准农田将突破200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如今,我省正以“亩均效益”的标尺、“田长制”的保护、“吨粮田”的目标,向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全力奋进,努力让中国饭碗多装“陕西粮”。
  2 用好高科技力量 稳步实现增产增效
  往年这个时候,要是超过15天不下雨,王凤林肯定得想方设法让刚长出来的玉米新苗“喝”上水。可是今年,即使遇上干旱天气,他也不像以前那样心慌了。
  “现在有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庄稼啥时候‘渴’了,只管把阀门一开就行,省水省电省人工。”王凤林感叹道,“不敢想象这么先进的技术,咱老百姓还能用上。”
  在王凤林所在的定边县白泥井镇北畔村,有1300亩地靠着这种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的水肥一体化设备茁壮成长。而引进这一设备的,是定边县玉薪现代农业特色合作社。
  “浇水管子直接铺在地底下,中心系统控制所有阀门,想浇哪块地、浇多少都可以控制。”合作社生产经理沈琳称,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省人工80%、节水40%、增产30%。得益于这一先进技术,去年合作社的马铃薯平均亩产比周边大田增产850公斤,亩均增收1320元。
  近年来,为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巩固“陕西新粮仓”,榆林市大力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通过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漫灌改滴灌、渗水地膜等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实现到2025年全市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300万亩、推广旱作集成技术115万亩的目标。
  科技护航,让农民种粮更有底气。
  虽然自家庄稼今年才用上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可见识到高科技的“威力”后,王凤林对接下来的收获充满了信心,“玉米苗‘吃饱喝足’后铆足了劲地长,看着就让人欢喜。”
  科技支撑是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聚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省深入推进粮食单产提升,大力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集成技术,玉米、小麦平均单产提升49公斤、50公斤,两项技术合计增产粮食37.89万吨。同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增加地力,减少虫害,推动粮食绿色生产。
  放眼广袤田畴,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协作,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为规模化、集约化粮食生产探索出了“陕西路径”。
  3 借助新模式推广 确保稳粮扩豆双收
  “以前都不知道,玉米地里还能套种大豆。前几天,专家来到村上,耐心地指导大家具体怎么操作。”听了勉县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裴刚关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现场讲解示范后,勉县金泉镇群英村村民张明直呼收获不小。
  玉米套大豆,十种九不漏。立夏过后的20多天,是秦巴山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黄金播种期。“在确保玉米不减产的基础上,每亩地还能多收100多斤大豆。不仅如此,政府还给发补贴,这地种得值。”在平整的田地里,张明用起了刚刚学到的“口头禅”,四行玉米、四行大豆,精心地备种、下种。
  今年是我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的第一年。立足全省资源禀赋,我省主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马铃薯大豆宽幅机械化间作轮作模式、果园套种大豆高效生产模式,在陕南、渭北及陕北地区9市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80万亩。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中央财政每亩补贴150元的基础上,各地也在因地制宜加大补贴力度。
  依托这一思路,勉县开展果园、茶园、马铃薯、玉米地与大豆间作套种四种复合种植模式,落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建立2个50亩的县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18个30亩以上的镇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调运大豆种子85吨、玉米种子300吨、化肥800吨、防治病虫草害药剂6吨,培训农户500人次。
  借助新模式的推广,我省不断探索新路,在提高农作物种植效率上持续发力,充分发挥立体种植的优势,让群众实现一季双收,粮食生产基础越夯越实。
  种粮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在陕西,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张明一样,种粮积极性逐渐提高,将丰收的主动权紧紧抓在手里。
  守好“三秦粮仓”,端牢“中国饭碗”。全省上下正齐心协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粮食种植效益。稳定的粮食生产,已成为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基石。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