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破解融资难题 助力乡村振兴
城固联社董家营信用社客户经理(左)在董家营镇董家营村东朋锦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元胡晾晒场考察“特色产业致富贷”情况。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5月21日,在城固县上元观镇包家营村丰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库房里,采挖回来的元胡堆得像小山一样,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着晾晒、分拣。看着眼前的忙碌场景,合作社负责人向国正倍感欣慰。
“多亏了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要不然今年的收购量可没这么大。”一个月前,正是元胡收购的关键时节,合作社却出现了资金短缺难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国正立即向当地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电话咨询。得知可以申请联社刚推出的“特色产业致富贷”时,向国正喜上眉梢:“这个产品太及时了,利率优惠,额度还充足,真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令向国正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元观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就带着设备上门为其办理授信,金额高达275万元。不到48小时,资金就到账了。“这下,合作社终于能正常运转,我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加大收购量了。”向国正说。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城固联社以精准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为有力抓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党建+”举措,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致富贷”。截至目前,该产品已累计发放146户、7100余万元。
据了解,“特色产业致富贷”是城固联社党委紧紧围绕城固县“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创建目标,推出的重点支持柑橘、水稻、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项目的信贷产品,着力破解经营县域特色产业项目的个人及农户出现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目前,城固县正处于中药材元胡的集中收购加工季,该产品的及时推出为元胡产业链发展壮大注入了充足的金融“活水”,创建了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的“新阵地”。
为让更多客户享受到这一产品红利,城固联社积极运用“党建+”新模式融入业务发展全链条。“党建+模式创新”打造产业链上的“党旗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普通职工”的组织管理模式,开展业务骨干“传帮带”活动,营造“党员带着干、职工跟着干”的浓厚氛围;“党建+优质服务”展现惠农助农“新面貌”。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以上门入户的方式让客户“少跑路”,为“特色产业致富贷”开辟绿色通道。为配合农户经营,各营业网点根据农户作息特点错时服务,坚持满足群众的金融需求;“党建+金融管家”助力业务营销提质增效。采取“党支部+基层机构+客户经理+种植户”的业务营销方式,以支部为堡垒、网点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将包片客户经理指定为村组“金融管家”,发扬“背包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实现该产品对产业发展的精准“灌溉”。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5月21日,在城固县上元观镇包家营村丰兴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库房里,采挖回来的元胡堆得像小山一样,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着晾晒、分拣。看着眼前的忙碌场景,合作社负责人向国正倍感欣慰。
“多亏了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要不然今年的收购量可没这么大。”一个月前,正是元胡收购的关键时节,合作社却出现了资金短缺难题。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国正立即向当地信用社的客户经理电话咨询。得知可以申请联社刚推出的“特色产业致富贷”时,向国正喜上眉梢:“这个产品太及时了,利率优惠,额度还充足,真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令向国正没想到的是,当天,上元观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就带着设备上门为其办理授信,金额高达275万元。不到48小时,资金就到账了。“这下,合作社终于能正常运转,我也可以放心大胆地加大收购量了。”向国正说。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进、全面支持乡村振兴,城固联社以精准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为有力抓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党建+”举措,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致富贷”。截至目前,该产品已累计发放146户、7100余万元。
据了解,“特色产业致富贷”是城固联社党委紧紧围绕城固县“一县一策、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创建目标,推出的重点支持柑橘、水稻、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县域特色产业项目的信贷产品,着力破解经营县域特色产业项目的个人及农户出现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目前,城固县正处于中药材元胡的集中收购加工季,该产品的及时推出为元胡产业链发展壮大注入了充足的金融“活水”,创建了金融赋能产业发展的“新阵地”。
为让更多客户享受到这一产品红利,城固联社积极运用“党建+”新模式融入业务发展全链条。“党建+模式创新”打造产业链上的“党旗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普通职工”的组织管理模式,开展业务骨干“传帮带”活动,营造“党员带着干、职工跟着干”的浓厚氛围;“党建+优质服务”展现惠农助农“新面貌”。不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以上门入户的方式让客户“少跑路”,为“特色产业致富贷”开辟绿色通道。为配合农户经营,各营业网点根据农户作息特点错时服务,坚持满足群众的金融需求;“党建+金融管家”助力业务营销提质增效。采取“党支部+基层机构+客户经理+种植户”的业务营销方式,以支部为堡垒、网点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将包片客户经理指定为村组“金融管家”,发扬“背包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实现该产品对产业发展的精准“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