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赶集那些事
黄平安
乡村人家盐快完了,油将没了,或是缺烟了,或是少酒了,主人便准备赶集了。头天晚上,主人便准备仔猪、鸡蛋、竹笋、山棕、构皮等第二天要出售的土特产。第二天清早,太阳还没睡醒,他们已踩着晨露上路了。山是郁郁葱葱的连环,水是清清浅浅的一线,他们却顾不得欣赏,要马不停蹄赶到集镇,抢占摆摊的最佳位置。
逢集的日子,村民从四面八方奔向同一个方向。山路上都是去赶集的人,有单枪匹马的,有结伴同行的。一条路上常常是同村同组的熟人,或背着洋芋,或挑着白菜,或抬着木材,或拎着鸡鸭。人声,鸟语,鸡鸣,狗叫,谱成了一曲生动的合奏曲。边走边聊是赶集人最开心的事,李家的儿子结婚了,张家的媳妇生娃了,王家的老汉病危了,赵家的母猪下崽儿了,这些在外人看来鸡毛蒜皮的事,他们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正是这样看似无聊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促进了人们的团结。
在集市上找到一个好地段摆下摊子,他们才长长地松一口气。他们摆摊从不吆喝,全凭集镇上的人自由选购。花开花落,岁月更迭之间,乡下人和集镇人彼此都混熟了,即使叫不上名字,也知道他们的外号。哪些人卖的东西地道,买东西的人心知肚明,想买什么,往往是直奔某些人去了。
赶集的人两三个小时卖完山货,还得采购一些家中的急需品回去。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是给媳妇的,玩具糖果本子铅笔是给孩子的,一切办理妥帖,日头已爬到了头顶,肚子早已前胸贴后背。于是,镇上的小铺子小馆子渐次热闹起来。节省一些的村民,站在铺子外头的柜台前,打二两散装白酒,要上一根麻花或是一包花生米,津津有味地品味着赶集的快乐。稍微讲究些的村民,会走进馆子,要上一碗饺子或面条,感受一下集镇人的生活滋味。
这些赶集的画面,都是我幼年时的记忆了。如今,村村组组通了公路,有了公交车,一些家庭还添了小车、摩托车、电动车,赶集已变得方便快捷。乡村的赶集人绝对是最佳车手,在蛇形、逼仄的公路上,他们如行云流水,又如彩云追月,车座上要么带着穿戴时尚的媳妇,要么绑着成捆的土特产,要么捆着刚买来的电视机,尽情享受赶集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