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吴堡:种桑养蚕织就“幸福路”
地理标志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陕西农村报 合办
本报记者 黄敏
榆林市吴堡县深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穿境而过。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了吴堡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黄土风情文化。这里不仅有吴堡古城、黄河村落、红色景区等古韵文化,还有红枣、青梨、蚕桑等特色产业。
5月15日,在吴堡县寇家塬镇杨家塬村蚕丝加工厂内,桑农宋万则看着慢慢长大的桑蚕,觉得日子就像头顶的太阳一样火热、有奔头。“种桑养蚕是技术活,以前不太懂,只知道按照老方法种养,勉强养活一家人。现在村里建起了蚕丝厂,不出村就有活干,还能学到新技术,真是一举多得。”宋万则开心地说。
杨家塬村桑树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年产蚕茧10余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蚕桑种养区域。近几年,杨家塬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建成村集体蚕丝加工厂,通过“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吴堡蚕桑主要分布在寇家塬和辛家沟两镇,桑树品种以“吴堡桑”为主,具有耐瘠、耐旱、抗病、稳产、叶优等特点,曾被农业科学院认定为地方优良品种,产出的蚕茧洁白而茧层多,丝长而韧性好,且耐压、解舒、出丝率高,多年被省、市收购部门评为优质茧。制成的蚕丝被蓬松轻柔、细腻顺滑、透气干爽,备受消费者青睐。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吴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清道光年间《吴堡县志》曾有“桑、枣甚盛,丝绸行销山西、河南”的记载。曾经,吴堡县年最高养蚕量达2000多张,年产鲜茧60余公斤,创造过全省第一的辉煌纪录。20世纪80年代,吴堡栽桑养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利用春秋两季农闲时节治贫致富、争创殷实家业的重要途径。
在一代代吴堡人的接力坚守中,蚕桑产业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百年,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有效益,使吴堡蚕桑独具魅力,发展后劲十足。2021年,吴堡桑蚕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
为充分挖掘蚕桑产业潜力,提升品牌价值,吴堡县对栽桑、养蚕、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制定了严格标准,同时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让科学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目前,吴堡全县桑园面积已有2.3万亩,年养蚕数量达5000余张,生产优质蚕茧近230吨。桑蚕织茧,群众致富,一条幸福“新丝路”正在吴堡的沟沟坎坎间渐次伸展。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 陕西农村报 合办
本报记者 黄敏
榆林市吴堡县深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穿境而过。独特的地理区位赋予了吴堡丰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黄土风情文化。这里不仅有吴堡古城、黄河村落、红色景区等古韵文化,还有红枣、青梨、蚕桑等特色产业。
5月15日,在吴堡县寇家塬镇杨家塬村蚕丝加工厂内,桑农宋万则看着慢慢长大的桑蚕,觉得日子就像头顶的太阳一样火热、有奔头。“种桑养蚕是技术活,以前不太懂,只知道按照老方法种养,勉强养活一家人。现在村里建起了蚕丝厂,不出村就有活干,还能学到新技术,真是一举多得。”宋万则开心地说。
杨家塬村桑树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年产蚕茧10余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蚕桑种养区域。近几年,杨家塬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建成村集体蚕丝加工厂,通过“一棵桑、一条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吴堡蚕桑主要分布在寇家塬和辛家沟两镇,桑树品种以“吴堡桑”为主,具有耐瘠、耐旱、抗病、稳产、叶优等特点,曾被农业科学院认定为地方优良品种,产出的蚕茧洁白而茧层多,丝长而韧性好,且耐压、解舒、出丝率高,多年被省、市收购部门评为优质茧。制成的蚕丝被蓬松轻柔、细腻顺滑、透气干爽,备受消费者青睐。
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吴堡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清道光年间《吴堡县志》曾有“桑、枣甚盛,丝绸行销山西、河南”的记载。曾经,吴堡县年最高养蚕量达2000多张,年产鲜茧60余公斤,创造过全省第一的辉煌纪录。20世纪80年代,吴堡栽桑养蚕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利用春秋两季农闲时节治贫致富、争创殷实家业的重要途径。
在一代代吴堡人的接力坚守中,蚕桑产业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百年,不断焕发生机活力。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有效益,使吴堡蚕桑独具魅力,发展后劲十足。2021年,吴堡桑蚕茧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走上了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路子。
为充分挖掘蚕桑产业潜力,提升品牌价值,吴堡县对栽桑、养蚕、产品加工等生产环节制定了严格标准,同时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强技术培训和产品研发,让科学技术成为资源保护和产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目前,吴堡全县桑园面积已有2.3万亩,年养蚕数量达5000余张,生产优质蚕茧近230吨。桑蚕织茧,群众致富,一条幸福“新丝路”正在吴堡的沟沟坎坎间渐次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