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基层见闻
种下“致富”苗 结出“幸福果”
  本报记者 张恒
  苗圃枝繁叶茂,树木郁郁葱葱;民居室外美如画,室内充满了现代化;宽敞干净的广场上,正在锻炼的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5月11日,三原县陵前镇柴家窑村一片生机盎然。会议室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卫和村两委班子正在研讨产业发展。
  今年50岁的王卫当过学徒、做过销售,十多年前就把自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次回村时,看到乡亲们过着靠天吃饭的紧巴日子,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决定留下来,为村上的发展出一份力。2008年,王卫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当即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带领村民走上富裕路!”
  在王卫看来,管理村子就得先了解村情。于是,他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与村民拉家常、听意见,掌握真实情况,总结走访心得。
  通过走访,王卫发现,村民马林靠做苗木运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便迫不及待地向马林“取经”,并自费带领村干部到西安周至、河南鄢陵考察学习。考察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绿化苗木市场需求大,且适合旱塬地带种植。这坚定了王卫在村上发展苗木产业的决心。
  2009年,王卫给村上引进了一家苗木公司,并带头在自家地里栽种了3亩皂角树。两年后,引进的苗木企业在村上流转近2000亩土地,栽种中槐、杈叶槭等。慢慢地,柴家窑村的苗木产业“名声”打了出去。2015年,王卫争取的“引泾上塬”水利项目落地,村上的苗木产业收益变得越来越好,半数以上村民都参与到苗木贩运、收购和栽种中。
  脱贫户余春生告诉记者:“短短几年时间,我不但做起了苗木生意,还开起了小商店,把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在王卫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愈发壮大。村里有25家合作社、14家粉条加工厂、2家养猪场,70%以上的村民都在县城买了房。
  “得让大家明白要干什么、追求啥结果,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王卫说,千言万语不如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如今,柴家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比2008年的7000元翻了将近两番,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苗木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养殖等,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子既有颜值,又有内涵。”面对未来,王卫充满了信心。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