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读书是 一场约会
边动笔墨边读书
  杨舟平

  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五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徐特立先生还呼吁“不动笔墨不读书”。受两位先生“读书法”的启发,我把我的读书方法总结为“边动笔墨边读书”,或者叫“边读书边做笔记”。
  读书于我,毫不夸张地说就像吃饭一样,每天都离不开。我这个读书习惯从上初中时就开始了,尤其喜欢读文史类书籍。文史类书籍离不开人物、时间和事件,记忆力再好,时间一长,读过的书中人物及所处年代、故事就容易模糊。而我从小既爱听父母讲故事,又爱将我听到的、读到的故事分享给小伙伴听。为了能长时间记住我读过的、听到的故事,父母在我上初中后就教我边读书边做笔记,把书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记在本子上。
  我将父母讲的故事,还有从收音机里听的故事,都做了简单笔记,目的是为了能完整地把故事再复述给伙伴们听,当然也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好为人师”的虚荣心。父母见我坚持读书记笔记,就常鼓励我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没想到几年下来,我竟然积累了三四本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只有我自己才能看懂的读书内容。现在想起来,这些零散的读书笔记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起了不小作用。小时候背下的唐诗、宋词、好的词汇,哪怕当时不理解,但现在我写作时能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这也许是另一种“童子功”吧。
  上高中直至后来的学习深造,我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一直没变,变的是我做读书笔记的内容。我的笔记内容很杂,好的成语、诗句、句子,名人说过的话,甚至我感兴趣的方言、俚语、歇后语等等,我都要记下;疑惑的问题、新潮的观点、不同的理念,包括一些生活小常识、小妙招等,凡是我认为新奇、有价值的,都一一记下。截至现在,我的读书笔记本摞起来可以和我比高了。
  我还有个习惯,闲了就爱翻读书笔记本,一来可以温故知新,丰富大脑储备,二来寻求创作思考,一句话、一个成语,哪怕一句诗,常常会给我带来写作灵感。
  近年来,我还有个习惯,就是把看过的书中生僻字或者容易读错的字摘录出来,通过查字典,注上拼音,写上字义,再造一句话。为此,我专门建了一个“生字本”,闲暇时翻翻,至少避免了以后读错字、写别字的概率。我还喜欢阅读时在书上做标注,在重点的地方画上圈、杠、点、勾等各种符号,甚至编上一二三四等次序,便于之后理解、记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我还有一摞读报的剪报本,摞起来也几乎和我一样高。报纸上的好文章,我读后就剪下来,再分门别类贴到废旧的杂志上。我把剪贴的文章分成了文学类、法律类、养生类等几大类,分类虽不够严谨科学,但我自己明白如何辨别。闲暇时翻看,其乐无穷;每有会意,竟欣然忘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使人明理、增智、博观、进步、醒脑、冷静。多读书,读好书,无疑有益身心,利于事业。读书的方法有多种,无论是著名的“朱子六步读书法”“顾颉刚三要读书法”,还是“陈从周的杂读法”,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