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培育人才 引进人才 用好人才
延安:从“头雁”引领到“鸿雁”齐飞
    四月的宝塔山上,花开树绿。

    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左一)在市农广校调研。

    贺晓龙(右)现场指导李旭香菇栽培技术。

    冯译的猪场全景图。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产业兴旺是基石,人才队伍是支撑。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人才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为此,延安通过不同途径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红色延安乡村振兴新蓝图。
  1 培育高素质农民 夯实乡村人才底色
  “高级职业农民、合作社理事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多重身份于一身,连李延峰自己都没有想到。
  “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市、区两级农广校的培养。”这是4月18日,记者采访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八里湾村民小组李延峰时他的肺腑之言。
  2004年,在西安打工多年的李延峰返乡务农,生活中爱学习、爱钻研,积极参加农广校的培训,2018年被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之后成立“安塞名优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任理事长,从事小杂粮、炒货加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销售。为了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和供货的不稳定性,2021年,他承包当地800亩土地作为种植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发展的同时助力部分群众家门口打工,增加了收入。
  “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李延峰说,2019年他又报考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园艺专业学习。
  李延峰是延安广大高素质农民的一个缩影,这些经过学习培养出来的“田秀才”“土专家”,在果、畜、菜等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截至2021年5月底,全市共认定职业农民14517人,其中认定初级职业农民12195人,认定中级职业农民2108人,认定高级职业农民214人。
  同时,为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综合素质,延安市从2020年11月开始,举办全省首家“百万农民线上大培训”,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免费线上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知识,搭建随时随地“掌上”学习的桥梁。
  “下一步,在原培训的基础上,制作抖音、快手短视频,方便农民学习。为延安市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延安市分校校长宋利山说。
  2 “引进+培养” 赋能产业发展
  “2018年‘山仑院士工作站’入驻万庄村以来研发的《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雨水深层聚集入渗技术》《苹果园油菜绿肥间作还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等为主题的延安山地苹果产业技术创新,为河庄坪乃至宝塔区和全市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荣获延安市‘十三五’突出贡献创新成果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5名专项研究生到我镇15个行政村任村书记助理,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4月19日,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镇长田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2017年以来,延安市引进涉农院士工作站10个,涉及农、林、牧、渔等产业,其中的土地评价与景观学、植物病理学、果树学等10个领域,这些工作站的成员文化层次高、专业性强,他们的研发成果为延安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延安市科协工作人员任博很是感慨。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紧缺高端人才,提升本土人才竞争力,2021年,延安市委组织部、延安市财政局、延安市科学技术局、延安市农业农村局等10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延安市“圣地英才”计划实施办法》,计划到2025年,市级层面重点引进500名左右高端人才,重点支持1000名左右本土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示范带动各县(市、区)支持1万名左右基层重点人才。
  在引进人才同时,延安市也积极鼓励有理想的青年返乡创业,培育头雁经济。今年48岁的宝塔区甘谷驿镇唐坪村村民冯译,2016年返乡创业,开始用发酵床养猪,为了支持其发展,宝塔区人事和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主动与他对接,先后为其争取贷款32万元。通过几年发展,冯译成立了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国家规定猪场氨和氮的排放不能超过25%,我的猪场最高7%。所以,从猪场到猪舍没有臭味。”冯译说,发酵床养猪环保无污染,成本高,猪的肉质好,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一倍。
  冯译的成功,带动25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并辐射周边县、村先后建成5家发酵床养猪场。如今的冯译是延安市发酵床养猪界的“土专家”。
  3 破解发展瓶颈 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去年在贺晓龙老师指导下试种了3个品种的羊肚菌,现在看来有一个品种更适合这里的气候条件。”4月18日,记者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万庄村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的羊肚菌大棚采访时,工作人员李旭介绍。
  贺晓龙,延安大学高级实验师兼生命科学学院实验秘书,硕士生导师,陕西省科技厅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入选者。他认为,种子和管理技术是当前菌菇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他将实验室培育的新品种,在服务的公司试种。“唯有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直至成功。”贺晓龙说。
  “另外,公司的香菇从选种到管理,技术已成熟并批量生产。”李旭说,在公司打工的村民也学到了技术,今年采取“公司+政府+经销商+农户”的模式共同发展,农户从公司拿单棒0.5元,在自己的大棚管理,经销商统一收购,按农户30%,公司70%收益分配,农户单棒收益1元,立体管理,一座棚按7000到8000个计算,农户收益达7000元到8000元。
  贺晓龙表示,下一步将学校也加入这一模式当中,把更新更好的品种试验推广,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增加企业和农户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苹果是延安的一项主导产业,栽植面积达300多万亩。目前,市级果业人才队伍年龄均在50岁以上,断层问题凸现,为了强化后续专业人才培养,今年,延安市果业中心制定出台了《延安果业“鸿雁”人才培育计划暨业务骨干下沉抓点示范三年行动(2022-2024)方案》,旨在激发“头雁”效应,凝聚“群雁”精神,实现“鸿雁”齐飞,引领未来果业发展的市级人才队伍,奠定全市果业持续发展人才基础。
  同时,延安全面实施果业“1234”人才培育行动,市果业中心抽调10名业务骨干下沉一线抓点示范,指导县(市、区)培育技术骨干200名、农民技术员3000名、培训果农40万人次以上,加快扭转专业人才断档局面。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