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春鲜地软
赵林祥
上周末回老家,我又一次尝到了久违的地软,舌尖上的乡味挥之不去。
地软,农村人又叫地耳、地衣,是由地面腐烂了的树叶、草屑,经过雨水浸泡后,自然生长出的一种菌藻类。它的颜色和形状极像木耳,是乡村流传已久,独具风味的纯天然食物,是人见人爱的春鲜美味。
我生在农村,捡地软、吃地软几乎贯穿了整个童年时光。“想吃地软,雨停就捡。”每年春天,一场适时的透雨过后,家乡的山坡塄畔、沟边地头,湿漉漉的荒草间,奇迹般生长出一片片黑褐色、油亮亮的地软。随着一声“捡地软喽——”的吆喝,就有三三两两的庄户人走出家门,手提小袋子,挎着竹篮子,成群结队涌向村外的山坡荒沟,去捡拾大自然赐予乡村的美味。
柔柔的春风吹拂着,崖畔沟边的迎春花摇曳着招手致意。众人爬上坡后,自觉四散开,蹲下身子,伸手拨开荒草枯枝。一片片肥嘟嘟的地软,挨挨挤挤地簇拥在草茎根部,在曲曲卷卷的菌衣上,还残留着闪闪发光的水珠儿,乌亮亮的,如珍珠,似玛瑙,晶莹透亮,惹人爱怜。轻轻地捏住一片捡起来,择去草屑泥土,小心地丢进篮子,嫩生生、软溜溜的地软,只捡三五片就湿了手指。就这样慢慢挪动步子,游走于荒野间,攀爬于沟坡上,拾地软让大人小孩乐此不疲。
野生地软既可炒着吃,还可晾干收存起来随时用。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农村,地软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的美食是制作传统臊子面。在我小时候,母亲常用淘洗干净的地软做主料,与蒜薹、胡萝卜、豆腐等炒在一块当底料,辅以黄花菜、蒜苗、鸡蛋花,做成独具风味的地软臊子面。红油汪汪的臊子汤里,隐约浮动着绿蒜薹、白豆腐、黑地软、胡萝卜,真正的五颜六色,色香味俱佳,甭说吃,看一眼都叫人馋涎欲滴。尤其是地软那种独有的,来自大地芬芳的新鲜香味,尝一口就欲罢不能,一般人连吃五六碗都不过瘾。
普通的地软在母亲灵巧的手里,还可以配上大肉、葱花、鸡蛋、粉条,剁碎后浇上清油搅拌在一起,烙地软盒子、包地软饺子、蒸地软包子,变戏法样做出多种美食。香喷喷、软乎乎的地软包子,咬一口饱满的汁液溢出口腔,香气扑鼻,百吃不厌,是老人、娃娃的最爱。地软在菜肴制作上,既能凉调生拌,又能像木耳一样与其他蔬菜搭配,经过煎炸爆炒,烹饪出不同种类的热菜。我最喜欢喝母亲做的三鲜地软羹,端起碗轻轻嘬一口,口齿留香,滑溜爽喉,直贯肺腑,能喝出别样的乡味,那是乡里人冬天暖胃的最佳菜肴。
记得五岁那年的晚春,我莫名其妙地患了眼疾,双目红肿,灼热刺痛,早晨醒来时双眼经常被黄色的分泌物糊住,睁不开眼急得哇哇大哭。家里人带着我去医疗站吃药打针滴眼药,效果并不明显。情急之下母亲想起了地软,每晚临睡前将洗净的大片地软捂在我眼睛上,并佐以地软食物辅助,几天后竟奇迹般治好了我的眼疾。近年来,乡村的野生地软已作为纯天然绿色特产,摆上城镇的摊点和超市货架,成为大众喜爱的传统风味菜品。
春来尝地软,梦回相思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