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05版
奏响高质量发展的“秦东之歌”
——渭南“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发展纪实







  2021年,渭南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87.21亿元,同比增长8.2%,首次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3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二;
  投资效应大幅提升,市级重点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双千亿”;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三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一次次发展前行的渭南速度,一份份真抓实干的渭南印记,正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渭南答卷。
  新时代、新担当、新使命。渭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实践活动为统揽,聚焦“五大行动”“20项活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实现了“十四五”高点开局,为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凝心聚力,在渭南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工业倍增 项目为王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力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秦东大地上处处热潮涌动。
  渭南重点项目建设现场,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区到加紧建设的产业基地,从科技创新的智能制造到夯实根基的城建工程,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厂房车间内繁忙有序,山河大地间跃动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这背后,是工业倍增计划的深入实施,是“项目为王”的生动实践,是营商环境的提档升级。
  “工业倍增”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对渭南而言,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工业化是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十四五”开局之初,渭南在总结经济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指向未来的重要举措——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着力构建以钢铁及金属制品、食品工业、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能源工业、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能源5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超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主的“353”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这个推动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蓝图应运而生。
  “秦禹”专用车成功出口中亚,让渭南制造再次走出国门;龙钢公司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项目成功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深圳双盈电子渭南物联网系统设备研发制造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填补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空白;全市新增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一项项荣誉,一项项突破,凸显着工业倍增计划带给渭南的机遇与活力,更见证着渭南走工业强市促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
  “项目为王”做强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支撑——
  狠抓项目强支撑。渭南围绕“项目建设突破年”行动,全面推行“一月一开工、一月一观摩”等系列举措,在全市释放出大抓高质量项目建设的强烈信号,形成了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堵点、大抓环境的浓厚氛围。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2021年,渭南市以“十项重点工作”和“创亮点”工作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增长保目标,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11次,545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065亿元。成功举办全省首家重点项目对接活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茬解决项目手续办理、投资入统等问题,加快开工和进度,韩城友发钢管等130个项目建成投用。
  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接连在渭南落地生根,为渭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和澎湃动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市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宏升介绍,“十四五”期间,渭南市规划实施总投资1.2万亿元的重大项目936个,涵盖了创新驱动、制造业、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通过项目建设,助力渭南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末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550亿元。
  “金牌店小二”优化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
  2月,落户于潼关县的陕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二期扩建项目,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完成项目审批。同一时间,在渭南高新区的市民王女士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办好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花卉公司的营业执照。
  “审、核、签、发”程序由多窗口完成变为一人独立完成;商事登记办理时限由法定的3个工作日压缩到20分钟;利用互联网远程视频,不见面就能核查现场……无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型企业,更加贴心和优质的服务,是前往政府部门办事群众共同的感受。
  在“大练兵强本领”行动中,渭南市各级各部门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成果,坚持小切口、硬举措、准发力。秉承当好“店小二”、做好“贴心人”的理念,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推进机制,搭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努力实现企业需求和民生问题快速响应、马上办理、闭环解决,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渭南
  依托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渭南企业码”,搭建政企互动桥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让好的项目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翻开渭南市去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成绩单,一串串数字令人欣喜:
  夏粮收获面积424万亩,总产量达到126万吨,总产较上年增长4.7%;
  富平县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吨半田”亩产764.46公斤;
  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962个,1455个村完成“村社”资产移交;
  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1万余吨,新建农村户用厕所1万余户;
  广袤田野,汇聚丰收的喜悦;乡村振兴,迈出铿锵的步伐。
  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秦东广袤的田野上,特色产业托起了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梦,正在为农民打开一扇扇增收的新大门。
  “我们这里以前种的杂果,经济效益不行,这几年引进冬枣以后,我们大力发展冬枣产业,近几年冬枣效益非常好,现在收入提高了,生活条件也好了,越干越有劲了,天天都在地里干。”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四组村民刘德林笑着说。
  这是渭南市发力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渭南市充分发挥特色现代农业在全省的领先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富平、蒲城奶山羊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壮大,白水苹果、大荔冬枣、澄城樱桃等水果区域公用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6亿元。全市瓜菜产量215万吨,种植23个种类360多个品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渭南市已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米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肉案子”“奶瓶子”。
  改革赋能,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木屋民宿、薰衣草庄园、樱桃采摘园……走进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一幅充满生机、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从籍籍无名的“穷村”到“乡村旅游示范村”,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天留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天留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村里的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乡村旅游日益红火。
  盘活农村资产、激活“一池春水”,农村改革赋予乡村振兴动能,天留村的变化正在全市上演。
  截至2021年底,渭南市1962个村(不含韩城市)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220.82万亩,经营性资产55.38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4.35亿元;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962个,占总村数的100%。全市有经营收入的村达1952个,占总村数的99.5%,其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66个,34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惠及10万余人。
  同时,加强农村星级支部品牌创建。实施组织振兴专项行动,首批确定13个红色试点村,支持集体经济发展,从软硬件两方面打造农村星级支部。聚焦基层治理,创建“一呼百应”智慧社区、“渭好办”机关等支部品牌,推动“十项重点工作”在机关支部责任具体化、任务清单化。临渭区聚焦树旗帜强堡垒,创新“渭小哥”服务站党建新载体。潼关县开展“争十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提升党建水平。合阳县组织镇(街道)、部门党(工)委书记讲述党建亮点,展晒抓党建、促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做法。
  新希望播种在沃野田间,新动能孕育在美丽村落。青山绿水之间,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广袤的秦东大地铺展。
  增民生福祉 添幸福底色 党建引领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的是民生福祉。
  渭南市在“大提升转作风”行动中,大力发扬“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优良作风,严格执行“四抓三干”工作要求,推动工作落实落细落到位。以开展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当好人民勤务员活动、作风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履职尽责岗位争先活动为抓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民生之“暖”见于更可靠的生活保障——
  “以前老大上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少,而且家附近也没有,孩子上学很不方便,现在二女儿上学,我发现周围的公办幼儿园不仅多了,而且学校硬件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家住临渭区的李女士高兴地说。
  一个个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的新学校在渭南大地拔地而起,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渭南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57所,新增学位7.5万个。实施“千校达标”工程,累计创建标准化学校847所。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结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围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推进“健康渭南”建设。2021年,渭南市第六医院、渭南市人民医院和渭南市公共卫生中心医院被列入市级重点民生项目,新建扩建市、县级医院28所,改建乡镇卫生院89所,2家市级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同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医联体内部一体化管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六统一”,建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构建“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民生之“暖”见于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瞧,咱渭南的休闲绿地越来越多,街道整洁美观,车辆通行有序,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如今生活在渭南真的很幸福。”每天清晨,家住渭南城区碧水园小区的张先生都会来到沋河公园晨练,谈起城市的环境,张先生竖起来大拇指。
  “城区停车位变多了”“我们的房产证办下来了”“村里自来水管道修好了”……事情一项项办,问题一个个解决。这些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成效。
  在“大比拼创实绩”行动中,渭南市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自觉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把职能职责和办实事相结合,强督查、重考核,推动各项工作创出实绩、整体提升。2021年,打通六泉路等断头路11条,完成西岳路北段等14条道路的提升改造,汉马街等11条主次干道人行道的升级改造;以项目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为重点,积极实施“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行动,人民公园、人和公园等相继建成,口袋公园、街头绿化广场等有序推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7%,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92平方米。
  民生之“暖”见于更高层次的生活品质——
  在75岁广场舞大妈苏西琴老人的眼里,广场舞“跳”出来大众市民的娱乐心情和幸福的好日子。“现在我依然坚持跳广场舞,因为运动,让我显得更年轻,更有活力,正是因为有了‘家门口’的运动公园,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有了运动锻炼的好场所、好去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刚刚跳完一曲广场舞的苏西琴老人在与笔者聊起运动的话题时,深有感触地说出了运动的种种好处。
  渭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运惠民工程安排,维修、更新行政村体育惠民工程410个,建成体育公园26个,多功能健身场地8个,社区示范工程20个,累计建成健身步道、自行车道1422公里,三大球场地达到2890个,实现每万人6.3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3平方米。全市体育社会组织达到290家,市县两级实现体育总会全覆盖。完成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1200人,总数达到2.4万余人。完成国民体质测定2.6万人,合格率达到92.1%以上。通过持续完善体育健身基础设施,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便捷运动健身条件,打造家门口“一公里”健身生活圈。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背后,是渭南市委、市政府回应群众期盼、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庄严承诺和深情厚谊。
  3月22日,中国共产党渭南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豪情满怀提出:要把渭南全面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
  意气风发、阔步前进。渭南突出战略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统筹实施“八大工程”,构筑起建成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四梁八柱”,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强化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政治保障。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壮大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实力支撑。实施开放赋能工程,激发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实施城乡统筹工程,筑牢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实施生态提标工程,展现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实施富裕共享工程,彰显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实施治理提升工程,营造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和谐环境。实施文化聚心工程,塑造新时代渭南高质量发展形象名片。
  新征程上,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渭南翘首可期。
  (任振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