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乡村振兴看榆阳
榆阳:“333”模式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持续受益
    榆阳区湖羊产业基地。(资料图)

  胡斌
  “我们2020年为陕西中盛大纪汗养殖场入股5000元,每年稳定分红400多元。去年我家种了一棚芝麻香瓜,收入了1.6万元,农闲时间在村农机合作社和湖羊场打工挣了近4万元,去年全家人均收入达1.9万余元。”3月1日,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村民贺占东说。
  2020年以来,榆阳区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资产收益帮扶稳定增收的路子,将区级财政衔接资金安排到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区、乡、村自上而下摸底确定配股给“三类户”、低收入户和脱贫村,再由镇、村合作社将资金集中入股区级确定的龙头企业实施主导产业,每年按不低于入股本金的8%分红,实现稳定增收。
  坚持多方联动 做到“三个参与”
  政府主导参与。榆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三次组织到甘肃等地调研,结合全区实际,确立发展湖羊、肉牛产业。出台《发展榆阳湖羊产业促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等5个指导性文件,成立工作专班,确定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
  企业运营参与。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金禾来”公司实施“母牛播种计划”,西门塔尔怀孕母牛以空怀母牛市场价出售养殖户,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收购牛犊,为群众提供养殖技术培训指导服务。“新中盛”公司带动218户低收入群众发展湖羊产业。两个龙头企业带动镇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湖羊规模养殖场3家,带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湖羊、肉牛规模养殖场10家,解决就业92人。
  群众监督参与。按照“乡村一线摸排、会议综合研判、公示接受监督”的程序,确定扶持户和配股资金规模,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实事求是 做到“三个明确”
  明确参股的主导产业。榆阳区“4+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玉米及饲草、马铃薯、林果、大漠蔬菜、羊子和肉牛和特色优势产业,把资产收益帮扶的切入点放在这些产业链条长、增收空间大的主导产业,既支持了产业发展,又确保了资产稳定收益。
  明确合作的龙头企业。采取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办法,首选“新中盛”“金禾来”两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为资产收益帮扶企业。
  明确合作的方式方法。按照“龙头企业+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低收入户”模式,累计向“新中盛”“金禾来”企业入股区级资金4564万元,为4358户低收入户、“三类户”和80个脱贫村入(配)股,实施湖羊、肉牛产业,期限为5年。企业按照“保底分红不少于入股资金的8%+收益期二次分红”的方式,每年保底分红365万元,实现资产稳定收益。
  坚持灵活多样 做到“三个动态”
  扶持对象动态管理。全区乡、村每年初对配股扶持对象研判调整一次,帮扶户对配股资金无所有权,由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统一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帮扶范围,年收入超过低收入户标准的及时退出帮扶范围,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帮扶机制。
  扶持资金动态管理。入股5年为一个周期,到期后区级组织研判企业生产经营和协议履行情况,对合作的龙头企业和资金安全效益进行评估;过渡期内,榆阳区计划每年至少投入2000万元,形成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池,5年保底分红达2600万元以上。
  收益分配动态管理。村级建立《资产收益和产业帮扶日常积分管理办法》,对入股农户实行日常积分管理,造册登记,年终对照积分实行差异化分红,村级入股收益实行二次分配,对“三类户”给予倾斜扶持。杜绝简单入股分红、“养懒汉”,充分激发帮扶对象内生动力。
  资产收益帮扶解决了“三个问题” 增加了“两项收入”
  一是打破产业小而散的瓶颈,解决了产业发展短小散,无拳头产品,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打造湖羊、肉牛全产业链,打响了“榆阳湖羊”“榆阳肉牛”品牌。二是破解产业帮扶不精准的难题,解决了到户产业成效不明显,年年扶、年年不见产业,重复投资、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到乡到村带户的良好发展局面。三是消除“三类户”发展产业的困惑,解决了老弱病残等帮扶对象无法直接从事产业,易致贫返贫的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参与资产收益帮扶,将低收入户、“三类户”嵌入到主导产业发展链条当中。
  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脱贫村通过资产收益帮扶,年收益增加8000元~1.6万元。受扶持的低收入群众年收入增加800元~2400元,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下一步,榆阳区将全面推行资产收益帮扶‘333’模式,每年至少投入2000万区级衔接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低收入户’模式,建立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净收入比重。”榆阳区乡村振兴局局长王柏生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