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半坡山开出“幸福花”
盛开的樱桃花。
田志强在给樱桃树疏果。
杨小琴查看樱桃生长情况。
山梁梁上的温室大棚。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立春过后,陕北依然寒气逼人。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半坡山小组的山野里残雪覆盖,山梁梁上一排排温室大棚里,却是一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月11日,记者走进张有国的温室大棚里,蟠桃花在大棚里争奇斗艳、葡萄架上一串串绿豆般大小的葡萄惹人喜爱、一颗颗宛若翡翠珠子的樱桃纷纷在叶丛中探出头来,有些早熟品种已经开始变黄、变粉、变红。村民有的疏花、有的疏果、有的绑蔓……一片繁忙的景象。
半坡山上披“新绿”
“冬天每月3000元,平常每天110元,一年可挣几万元,还能照顾家里。”当天,给张有国打工的杨小琴告诉记者。据张有国介绍,杨小琴曾经也是拥有几座大棚的小老板!
小老板为何变身打工者?说来话长。
为了改变山区群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经济落后的面貌,2003年,安塞区基于半坡山距县城和延安中部的地理优势,打造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
杨小琴说:“祖祖辈辈靠圪梁梁、坡坡洼洼种庄稼,遇上天年不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的。政府提倡发展大棚,半坡山人别提多高兴。”一时间,半坡山的山峁峁、圪梁梁上建起了260余座大棚。杨小琴家也以自己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方式有了2座大棚。为了能挣更多的钱,杨小琴又租了4座棚想大干一场,她想干上两年还清贷款,家里就有存款了。
好景不长,一盆盆凉水相继浇在种植户的头上。由于当初建的是第一代大棚,用草帘子保暖。每逢春、冬两季大风把草帘子不是刮跑就是撕裂,维修一次就得花费上千元。加之,水费太高和销路不畅,使杨小琴他们心灰意冷,逐渐没了信心。有的放弃种菜改种葡萄、有的甚至推倒大棚栽上了苹果树。至此,半坡山设施大棚蔬菜产业逐步走了下坡路。
当年,由于对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研判,使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也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好在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引导有能力的个体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提升,把当初的一代棚改造成新型五代棚,依托山顶、塬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区域优势发展樱桃、葡萄、水蜜桃、冬枣等反季节高效农业产业,几年时间让半坡山重显生机披“新绿”。
樱桃花开添活力
“我这些大棚里有多个品种的樱桃树,成熟期不一样。你看‘红灯’这个品种有的已经开始红了,到3月初就能全部上市,一斤200元都不愁卖,每棚可以卖到七八万元。”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有国说。
2014年,张有国在半坡山先后投资600余万元,硬化了生产道路、改造了电线,他将剩余的大棚每亩500元租下来改造成30座五代新型大棚,发展樱桃、冬枣、蟠桃、葡萄等山地设施水果产业,成立了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
“目前,农场发展樱桃、葡萄、桃、枣四大类34个优良品种。”张有国说,农场将逐步打造成一个集示范、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业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据了解,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半坡山家庭农场年产各类水果5.5万公斤,其中桃1.8万公斤,葡萄3万公斤,冬枣0.5万公斤,樱桃0.2万公斤,年产值110万元。
“我们夫妻一年下来能挣七八万元。”正在樱桃棚里疏果的田志强说,他们2017年到农场打工,吃住都在山上,干活也不累,比种地收入还好。
张有国告诉记者,农场每年要交10万元的承包费,常年雇工8人,每年雇用临时工1200余人次,使当地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加了他们经济收入。
“刚上山,住的地方都没有,搭了几个草棚子就开始干活,后来又改成土墙房,终于可以遮风挡雨,再到今天的大平房……”张有国说,成就一番事业真不容易,挫折心酸都化为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引进、培育、推广,是他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现如今,半坡山日照时间长、温差大的优势造就了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的最大的特点是“甜”。每年三四月,从第一棚樱桃上市到十月的大田桃子成熟,到半坡山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更是“五一”“十一”小长假延安、安塞游客的打卡之地。
乡村振兴新动力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今,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凸显。辐射、带动,安塞区招安、化子坪、高桥、建华寺等乡镇发展设施水果产业上千亩,吸引周边县(区)前来参观学习。
2019年,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被省科协授予“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2021年,被安塞区授予“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年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服务体系。
方家河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生明感慨道:“半坡山设施产业发展史告诫我们发展产业不可大搞快上、一蹴而就,要科学谋划、慎重决策。”
“借鉴半坡山经验,2020年,我们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在方家河小组的坝地上建起73座弓棚,春种西瓜、秋种菜,年产值达130余万元。”刘生明说,我们行政村目前已形成沟底弓棚瓜、菜,山上苹果的产业发展格局。2021年,仅方家河、黄柏梁、神尧三个小组收入达400余万元。
从村主任干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刘生明见证了产业发展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上带来的明显变化。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使全村31户91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现如今,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产业已成为安塞区的一张亮丽名片,辐射和带动了全区多个乡镇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为全区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树立了榜样。截至2021年底,安塞区发展设施果蔬面积6.9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3万亩,弓棚1.6万亩。),果蔬总产量30.23万吨,产值12.4亿元,成为该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田志强在给樱桃树疏果。
杨小琴查看樱桃生长情况。
山梁梁上的温室大棚。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立春过后,陕北依然寒气逼人。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半坡山小组的山野里残雪覆盖,山梁梁上一排排温室大棚里,却是一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月11日,记者走进张有国的温室大棚里,蟠桃花在大棚里争奇斗艳、葡萄架上一串串绿豆般大小的葡萄惹人喜爱、一颗颗宛若翡翠珠子的樱桃纷纷在叶丛中探出头来,有些早熟品种已经开始变黄、变粉、变红。村民有的疏花、有的疏果、有的绑蔓……一片繁忙的景象。
半坡山上披“新绿”
“冬天每月3000元,平常每天110元,一年可挣几万元,还能照顾家里。”当天,给张有国打工的杨小琴告诉记者。据张有国介绍,杨小琴曾经也是拥有几座大棚的小老板!
小老板为何变身打工者?说来话长。
为了改变山区群众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经济落后的面貌,2003年,安塞区基于半坡山距县城和延安中部的地理优势,打造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设施蔬菜基地。
杨小琴说:“祖祖辈辈靠圪梁梁、坡坡洼洼种庄稼,遇上天年不好,连种子都收不回来的。政府提倡发展大棚,半坡山人别提多高兴。”一时间,半坡山的山峁峁、圪梁梁上建起了260余座大棚。杨小琴家也以自己出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方式有了2座大棚。为了能挣更多的钱,杨小琴又租了4座棚想大干一场,她想干上两年还清贷款,家里就有存款了。
好景不长,一盆盆凉水相继浇在种植户的头上。由于当初建的是第一代大棚,用草帘子保暖。每逢春、冬两季大风把草帘子不是刮跑就是撕裂,维修一次就得花费上千元。加之,水费太高和销路不畅,使杨小琴他们心灰意冷,逐渐没了信心。有的放弃种菜改种葡萄、有的甚至推倒大棚栽上了苹果树。至此,半坡山设施大棚蔬菜产业逐步走了下坡路。
当年,由于对产业发展缺乏科学的研判,使产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与此同时也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好在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引导有能力的个体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造提升,把当初的一代棚改造成新型五代棚,依托山顶、塬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区域优势发展樱桃、葡萄、水蜜桃、冬枣等反季节高效农业产业,几年时间让半坡山重显生机披“新绿”。
樱桃花开添活力
“我这些大棚里有多个品种的樱桃树,成熟期不一样。你看‘红灯’这个品种有的已经开始红了,到3月初就能全部上市,一斤200元都不愁卖,每棚可以卖到七八万元。”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有国说。
2014年,张有国在半坡山先后投资600余万元,硬化了生产道路、改造了电线,他将剩余的大棚每亩500元租下来改造成30座五代新型大棚,发展樱桃、冬枣、蟠桃、葡萄等山地设施水果产业,成立了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
“目前,农场发展樱桃、葡萄、桃、枣四大类34个优良品种。”张有国说,农场将逐步打造成一个集示范、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带动当地观光业的发展,让果业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据了解,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半坡山家庭农场年产各类水果5.5万公斤,其中桃1.8万公斤,葡萄3万公斤,冬枣0.5万公斤,樱桃0.2万公斤,年产值110万元。
“我们夫妻一年下来能挣七八万元。”正在樱桃棚里疏果的田志强说,他们2017年到农场打工,吃住都在山上,干活也不累,比种地收入还好。
张有国告诉记者,农场每年要交10万元的承包费,常年雇工8人,每年雇用临时工1200余人次,使当地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加了他们经济收入。
“刚上山,住的地方都没有,搭了几个草棚子就开始干活,后来又改成土墙房,终于可以遮风挡雨,再到今天的大平房……”张有国说,成就一番事业真不容易,挫折心酸都化为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引进、培育、推广,是他今后工作的主攻方向。
现如今,半坡山日照时间长、温差大的优势造就了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的最大的特点是“甜”。每年三四月,从第一棚樱桃上市到十月的大田桃子成熟,到半坡山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更是“五一”“十一”小长假延安、安塞游客的打卡之地。
乡村振兴新动力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今,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凸显。辐射、带动,安塞区招安、化子坪、高桥、建华寺等乡镇发展设施水果产业上千亩,吸引周边县(区)前来参观学习。
2019年,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家庭农场被省科协授予“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2021年,被安塞区授予“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年培训农民300余人(次),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服务体系。
方家河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生明感慨道:“半坡山设施产业发展史告诫我们发展产业不可大搞快上、一蹴而就,要科学谋划、慎重决策。”
“借鉴半坡山经验,2020年,我们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在方家河小组的坝地上建起73座弓棚,春种西瓜、秋种菜,年产值达130余万元。”刘生明说,我们行政村目前已形成沟底弓棚瓜、菜,山上苹果的产业发展格局。2021年,仅方家河、黄柏梁、神尧三个小组收入达400余万元。
从村主任干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刘生明见证了产业发展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上带来的明显变化。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使全村31户91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现如今,半坡山山地设施水果产业已成为安塞区的一张亮丽名片,辐射和带动了全区多个乡镇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为全区的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树立了榜样。截至2021年底,安塞区发展设施果蔬面积6.9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3万亩,弓棚1.6万亩。),果蔬总产量30.23万吨,产值12.4亿元,成为该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