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沿河看柳

  马亦聪

  走出户外看看,一棵棵柳树那黑黢黢的树干上布满竖纹,上面撑起了数十根不等的伞骨般笔直的枝杈,从枝杈间又垂下无数已现鹅黄色的枝条,随风摆动,袅袅娜娜,宛若美人的飘飘秀发。走近细看,每根柳条上有序地爬满了雀舌似的芽苞,饱满而富有生机。
  再过一段时间,经过春阳的烘晒、春风的抚慰,水嫩翠绿的柳芽儿定会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打量这个崭新的春天。这般景致早已被唐代诗人贺知章发现,并用绝美的诗句描画出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见,柳树很容易用茎扦插成活。它不择条件,只要有土,遇到点水,就能很好地生长。无论是在贫瘠的高原,还是在荒凉的大漠,都能看到柳树婀娜的身姿。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清代重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而率领湘军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又水土不服,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至今,沿途还留有不少柳树。每逢早春来临,这些存活至今的柳树就成为沿途一道独特的风景。
  柳树因为易成活、树形美、生长快等诸多特点,早已被人们到处引种,成为公园、街道和社区的绿化树和景观树。孩子们见了柳树也是非常喜爱。到了春夏,大人用细长的柳条做柳哨、编柳帽,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工艺品,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说到柳树,就不得不提一下有名的灞桥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所以灞桥这个曾经遍植柳树的地方,就成了古人送别亲朋好友的伤心地。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感人肺腑的送别诗篇。李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杨巨源在《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中写道:“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这类诗篇,不胜枚举。生活中,折柳送别也成为当时人们的一种习俗。
  我的家乡在北方一个小村,每每读到高鼎《村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炊烟”这两句时,就会想起村子里的柳树。春季到来,行走在家乡的大堤上,杨柳拂堤的景色常常令人如痴如醉。
  沿河看柳,是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我们在欣赏这番景致的同时,也可以使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