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养猪“达人”追梦记
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管理下,出生不久的仔猪个个壮实。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养猪“达人”刘雪霏新建的猪舍又增加了几十头膘肥体壮的新“成员”。站在山上的养殖场内,望着猪圈里日渐增多的仔猪,刘雪霏还难以相信自己的创业梦就这样实现了。
2月7日,雪花纷纷扬扬。镇巴县泾洋街道陈家滩村,处处写意动人的水墨意境。刘雪霏裹着棉衣,走在雪雾蒙蒙的山路上,脚下湿滑难行,就像他的追梦路,有艰辛、彷徨,也有惊喜和开怀。
6年前,20岁的刘雪霏怀揣着打工赚来的几万元回到家乡镇巴县,准备自己干点事。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条沟连着一条沟,像绕不开的“天堑”横在山区群众面前,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走出去”曾是一代代镇巴人的期盼,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对“回村”的刘雪霏,母亲忍不住抱怨:“好不容易把你‘供’出去,放着外面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来干啥?”
“我准备养传统黑猪,就在山上养。”回村后,刘雪霏不是找养殖大户“取经”,就是上网学习养殖知识,他的梦想就是利用镇巴的好山好水,搞生态养殖。
当时,全面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秦巴山区,镇巴的干部群众正为脱贫奔小康干得热火朝天。为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镇巴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上当地鼓励返乡创业的好政策,更是增加了刘雪霏上山养猪的底气。
看着信心满满的儿子,母亲无奈地说:“你折腾吧,看你能折腾个啥。”
之后一段时间,刘雪霏天天往山上跑,几经考查,把地址定在一处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紧接着,办手续、买材料,几万元“扑腾”着就没了。母亲拿出全部积蓄,还是不够。政府又帮忙贷款,材料买齐了,但山路崎岖,车辆到不了跟前。一家三口商量一宿,决定全员出动,背料上山。
2016年底,刘雪霏的高山生态养猪场建成,5头黑毛母仔猪成了山林里的“常客”;2017年,5头母猪产下60头仔猪,他的“灵姐儿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挂牌成立;2018年,养殖规模扩大到上百头;2019年,由政府牵头,镇巴腊肉龙头企业与刘雪霏签订协议,销路打开了;2020年,镇巴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山区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年,刘雪霏的养殖场仅黑毛母猪就有60余头,年出栏千余头……
“边养边建,以养促建,这样既节省资金,也能适时调整。”回忆创业经历,刘雪霏笑着说:“过程艰辛,但收获满满。”
2021年,步入全面小康的镇巴县,山更绿,水更美,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这一年,刘雪霏投入近百万元,新建了一座700平方米的育肥猪舍和3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还添置了30多套生产、监测设备,一个质量可追可控的标准化、规模化林下生态黑猪养殖基地逐步崛起。
“目前存栏母猪50头,育肥猪700多头,年产值超过150万元。”令刘雪霏欣喜的是,2021年合作社被纳入镇巴腊肉产业链,成为镇巴特色产业中的“标杆”企业。“我还学到了很多养殖技术和先进理念,这是什么都取代不了的财富。”
当然,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年来,大雪压塌过圈舍,大雨冲毁过墙体……面对种种困难,刘雪霏都挺了过来。而支撑他的,除了梦想,还有镇巴美丽的山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如今的刘雪霏,不仅是当地群众眼中的养猪“达人”,也是致富能人。母亲也忍不住夸赞:“国家政策好,娃儿也能干!”
雪还在下。刘雪霏顶着一脸雪花,感叹道:“这水这山真是金山银山。只要找准路子,一步一个脚印,所有的梦都会实现。”
年味还没有散去,刘雪霏又有了新的勾画:今年,再建一座腊肉烘房,再养一批优质白猪,慢慢向全产业链靠拢。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养猪“达人”刘雪霏新建的猪舍又增加了几十头膘肥体壮的新“成员”。站在山上的养殖场内,望着猪圈里日渐增多的仔猪,刘雪霏还难以相信自己的创业梦就这样实现了。
2月7日,雪花纷纷扬扬。镇巴县泾洋街道陈家滩村,处处写意动人的水墨意境。刘雪霏裹着棉衣,走在雪雾蒙蒙的山路上,脚下湿滑难行,就像他的追梦路,有艰辛、彷徨,也有惊喜和开怀。
6年前,20岁的刘雪霏怀揣着打工赚来的几万元回到家乡镇巴县,准备自己干点事。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陕西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条沟连着一条沟,像绕不开的“天堑”横在山区群众面前,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走出去”曾是一代代镇巴人的期盼,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面对“回村”的刘雪霏,母亲忍不住抱怨:“好不容易把你‘供’出去,放着外面好好的工作不干,跑回来干啥?”
“我准备养传统黑猪,就在山上养。”回村后,刘雪霏不是找养殖大户“取经”,就是上网学习养殖知识,他的梦想就是利用镇巴的好山好水,搞生态养殖。
当时,全面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遍秦巴山区,镇巴的干部群众正为脱贫奔小康干得热火朝天。为实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镇巴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上当地鼓励返乡创业的好政策,更是增加了刘雪霏上山养猪的底气。
看着信心满满的儿子,母亲无奈地说:“你折腾吧,看你能折腾个啥。”
之后一段时间,刘雪霏天天往山上跑,几经考查,把地址定在一处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上。紧接着,办手续、买材料,几万元“扑腾”着就没了。母亲拿出全部积蓄,还是不够。政府又帮忙贷款,材料买齐了,但山路崎岖,车辆到不了跟前。一家三口商量一宿,决定全员出动,背料上山。
2016年底,刘雪霏的高山生态养猪场建成,5头黑毛母仔猪成了山林里的“常客”;2017年,5头母猪产下60头仔猪,他的“灵姐儿养殖专业合作社”也挂牌成立;2018年,养殖规模扩大到上百头;2019年,由政府牵头,镇巴腊肉龙头企业与刘雪霏签订协议,销路打开了;2020年,镇巴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山区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一年,刘雪霏的养殖场仅黑毛母猪就有60余头,年出栏千余头……
“边养边建,以养促建,这样既节省资金,也能适时调整。”回忆创业经历,刘雪霏笑着说:“过程艰辛,但收获满满。”
2021年,步入全面小康的镇巴县,山更绿,水更美,特色产业遍地开花。这一年,刘雪霏投入近百万元,新建了一座700平方米的育肥猪舍和3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还添置了30多套生产、监测设备,一个质量可追可控的标准化、规模化林下生态黑猪养殖基地逐步崛起。
“目前存栏母猪50头,育肥猪700多头,年产值超过150万元。”令刘雪霏欣喜的是,2021年合作社被纳入镇巴腊肉产业链,成为镇巴特色产业中的“标杆”企业。“我还学到了很多养殖技术和先进理念,这是什么都取代不了的财富。”
当然,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几年来,大雪压塌过圈舍,大雨冲毁过墙体……面对种种困难,刘雪霏都挺了过来。而支撑他的,除了梦想,还有镇巴美丽的山水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如今的刘雪霏,不仅是当地群众眼中的养猪“达人”,也是致富能人。母亲也忍不住夸赞:“国家政策好,娃儿也能干!”
雪还在下。刘雪霏顶着一脸雪花,感叹道:“这水这山真是金山银山。只要找准路子,一步一个脚印,所有的梦都会实现。”
年味还没有散去,刘雪霏又有了新的勾画:今年,再建一座腊肉烘房,再养一批优质白猪,慢慢向全产业链靠拢。